招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查看: 378|回复: 0

[热点事件] 烟台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 打造烟台智造行动纲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5

主题

29

回帖

1125

积分

学前班

Rank: 2

积分
1125
发表于 2016-12-4 19: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索引号:0000/201612-00001        发布部门:市政府        发布文号:烟政发〔2016〕24号        发布日期:2016/11/18
关键字:        内容概述:        规范性文件编号: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368”行动,重点发展三类产业,实施六大工程,落实八大任务,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服务、绿色发展,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率先建成“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368”行动
三类产业
突破发展四大优势产业
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制造、核电装备
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
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
食品加工、黄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化工
六大工程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产业配套提升工程、烟台制造品牌提升工程、绿色制造工程
八大任务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夯实产业配套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快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深化产业国际合作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引导、扶持服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始终把自主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核心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大力推动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产业、金融等资源,促进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有机对接,加快形成发展新优势。
3.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关系。整体推进,统筹协调,把握全局;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激发活力。既要把握制造业发展趋势,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产业和领域;又要统筹制造业全局,应用先进技术手段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4.深化融合,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军民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条,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抢抓机遇,强化优势,努力推进制造强市建设,率先建成“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着力打造技术创新重要策源地、高端装备特色领航者、智能制造先进示范中心、深度国际合作先行先试区。到2020年,烟台智造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立起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产品附加值高、配套体系完善、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制造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万亿元。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1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50个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45件以上。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四大优势和三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50%以上。培育一批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跨国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5家以上,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400家以上。
——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76,综合集成水平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到5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6%,重点行业领域建成100个以上智能工厂/车间。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1.8%,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5%以上,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绿色制造加速发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18%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降低22%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降低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
到2025年,建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重点领域实现智能化升级,形成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建设制造强市主要目标如下:
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2025年
创新
能力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1
1.3
1.7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0.25
0.45
0.75
质量
效益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
89
90
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
--
比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
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
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8.5以上(“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
8.0以上(“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
两化
融合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61
76
95.8
综合集成水平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
35
58
73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39
56
73
绿色
发展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比2015年下降18%左右
比2015年下降34%左右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比2015年下降22%
比2015年下降4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比2015年下降23%
比2015年下降4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5
88
90
二、发展重点
(一)突破发展四大优势产业。
1.新材料。依托全球最大MDI生产商、国内唯一特种胺和ADI生产商、国内最大芳纶生产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铝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接,搭建新材料创新平台,突破先进熔炼、增材制造、精密成型、晶体生长、气相沉积、高效合成等先进工艺技术,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和贵金属新材料,前瞻布局石墨烯微片及薄膜、低成本3D打印材料、新型低温超导和低成本高温超导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纳米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推动信息技术与材料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能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提高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将烟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型化工材料。加快建设以万华烟台化学工业园为核心载体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甲苯二异氰酸酯TDI等新型化工材料,延伸产业链条,加大MDI、TDI、特种胺、ADI、TPU等多元化产品开发力度,以万华两大光学高性能材料PC和PMMA为基础,搭建涵盖融熔沉积、激光烧结、光固化等三类3D打印材料的开发平台。到2020年,将万华打造成为全球异氰酸酯行业的领军者和中国最有竞争力的碳三和碳四下游衍生物制造商。
——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依托强大的研发生产能力和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以轻质、高强度、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高精铝板带箔、铝合金压铸件、铝合金蒙皮材料、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材料及关键结构件、轻量化汽车及零部件、新型铝合金船艇、全铝易拉罐料、药用铝箔材料、涂层板和彩色涂层板用基材、幕墙板、隔热门窗建筑型材、工程结构用材、空调器用铝箔、铜铝复合材料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
——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加快推动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向医疗卫生、石油钻井、航天航空、武器部件密封件等高精尖领域推广应用,突破非石油依赖型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备技术、高洁净医用热塑性溴化丁基弹性体制备技术、低能耗高性能工程型热塑性弹性体成套工业化技术、硅橡胶基热塑性弹性体材料制备技术、轮胎用IIR/PA TPV及铁路高弹垫板用高性能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材料制备技术,打造国内重要的合成橡胶制造基地。依托技术和产能优势,通过引进战略合作者,加快芳纶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推广应用,打造国内一流、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芳纶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稀土功能材料。依托首钢、正海磁材等骨干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高铁牵引系统、风力发电机、汽车EPS电机、空调压缩机、节能电梯电机、伺服电机、工业机器人、手机电声器件等高端领域,重点发展烧结钕铁硼磁材及磁体组件、液晶和OLED显示材料、储能材料、催化材料、LED荧光粉、光电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不断提高材料性能,扩大高端领域应用,提高产品附加值。
——贵金属新材料。依托全国五分之二的黄金产量、全国三分之一的黄金储量优势,强化山东省黄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应用)、中国黄金研究院的创新能力,研究设立贵金属新材料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国内外知名研究团队开展纳米金催化剂、先进电子材料、纳米金生物医药材料和纳米金涂层材料等贵金属新材料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应用。到2020年,努力建成国家级贵金属新材料研发中心,培育千亿级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贵金属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2.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依托中集来福士、京鲁船业等优势企业,加强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整合行业创新资源,研究建立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创新中心,提升工程设计能力,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建设蓬莱和烟台开发区两个“山东省船舶工业集聚区”,实施配套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努力打造集设计、总装建造、设备供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将烟台建设成为引领世界海工装备发展的“海工装备产业之都”和特色鲜明的“高技术船舶研发制造基地”。
——海洋工程装备。加快突破海洋工程装备海上试验技术、水下安装技术、风能助推技术、新型风力发电机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和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平台(FPSO)、起重铺管船、超深井海洋钻井模块、海上风电装备等产品,前瞻布局海水综合利用与海洋化工装备、水下机器人、海洋环保装备、跨海桥梁及海底隧道工程装备、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监测探测装备等。依托中集海工研究院和杰瑞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联合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打造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中心。
——高技术船舶。支持骨干企业建立以设计为先导、总装造船为核心、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加快推广总装化造船、数字化造船和精细化管理,加快突破船型优化节能、豪华游轮设计建造、船舶智能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端远洋渔船、大型豪华游轮、高性能执法作业船舶、超大型集装箱船、低温冷藏船等,加快建设远洋渔船建造与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深化与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合作,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努力将烟台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高技术船舶设计建造中心。
3.汽车制造。立足千亿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体系健全优势,以绿色化、轻量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对内引导企业转型,对外引进合作伙伴,积极布局高端节能汽车,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和超前谋划智能网联汽车,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烟台汽车产业在全国领先优势,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生产基地。
——节能汽车。以上汽通用东岳汽车、舒驰客车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快先进汽/柴油机、高效动力总成、能量损失减少、中低压助力与能量回收、综合电子控制、轻量化车身、混合动力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重点发展小排量节能内燃动力乘用车、A级以上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大客车、替代燃料汽车等汽车整车,支持企业发展高端产品,推动烟台汽车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提高汽车零部件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配套能力和研发制造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推进零部件向模块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新能源汽车。支持舒驰客车、海德汽车等本地企业加速新能源车型研发,继续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乘用车/大客车、增程/插电式商用车、纯电动码头牵引车、纯电动物流用车、纯电动环卫车、纯电动市政车等。积极培育和引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动驱动桥、电子控制系统、车辆运行监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深化无线充电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努力构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配套体系,将烟台打造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智能网联汽车。密切跟踪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动态,加强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沟通合作,鼓励企业前瞻布局基于互联网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驾驶辅助级智能汽车、部分或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汽车等,适时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及运行环境研究与应用示范,打造国内特色鲜明的智能网联汽车运行示范区。
4.核电装备。支持山东核电设备、台海玛努尔等骨干企业,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突破第三代/四代核材料、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置、核设施退役后处置等关键技术,加快莱山、海阳两个“省级核电装备制造园区”建设,努力打造集核电材料研发、核电装备制造、核电站建设与运维、中低放核废物处理、核设施退役后处置于一体的核电产业集群,通过构筑 “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创新体系,发挥政策引导(政)、市场引领(产+用)、技术支撑(学+研)的协同效应,聚集全球优质资源,将核电装备打造成为烟台制造业“新名片”。
——核电关键装备。重点发展AP1000、ACP1000及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堆等核电用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设备模块、一体化堆顶组件、空气导流板、机械贯穿件、主管道、压力容器、蒸发器、稳压器、主泵泵壳等,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核电关键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为核电装备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基础。支持相关企业发挥各自特长,研发生产核电辅助设备,着力提升烟台核电关键装备制造水平。
——核电站建设、运维及后期服务。围绕核电站研发设计、工程建设总包、运营服务、核电设备维护和核乏燃料处理、电站退役等领域,支持相关企业突破核电退役工程技术、乏燃料处理技术、核电站余热利用技术、核电站建设浇注冷却技术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核电站设计、工程建设、运营服务、核乏燃料处理、核电设备维护、核设施退役后处置、余热利用等综合解决方案和总包服务,努力培育国内领先的核电站服务运营商。
(二)培育壮大三大新兴产业。
1.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等几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市场需求的牵引作用,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前瞻布局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增材制造和机器人研究院,培育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在相关行业创新应用,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打造成为烟台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国防科技大学与513所合作,依托航天产品、军用产品研制资质和能力,加快发展微纳卫星和军用无人机,深化军民融合发展。
——机器人。以富士康、康泰实业、拓伟、海德、中金数据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整合南洋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优势资源,搭建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突破发展智慧商用型机器人、打扫/清洁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健康护理机器人、康复理疗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安防机器人、安检机器人、反恐排爆机器人等。围绕制造业智能转型需要,培育和引进一批机器人系统集成商,大力发展冲压、焊接、搬运、装配、分拣和物流等系统集成业务。加快高新区烟台机器人产业园、烟台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基地、福山区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和招远市机器人产业基地“一园三基地”建设,将机器人产业打造成为烟台制造业新亮点。
——高档数控机床。依托环球机床、海德机床、拓福数控等骨干企业,以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龙门铣床、五面体龙门等主机产品以及数控转台、刀架、分度头等功能部件,创新产学研用合作方式,加快推进制约主机发展的双摆角数控万能铣头、滚珠丝杠副、滚动直线导轨副、数控车铣复合刀架、数控回转工作台、主轴单元、高速电主轴、高速复合加工刀具、自动过滤排屑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增材制造装备。瞄准国内外优势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提升三维立体打印(3DP)、熔融沉积成形(FDM)、光固化成形(SLA)、激光选区烧结/熔化(SLS/SLM)、电子束选区熔化(EBSM)、电子束熔丝沉积(EBDM)、材料喷射成形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推动增材制造装备在汽车零部件研制、生物医疗、激光修复再制造、创新创意产品生产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依托烟台高新区,加强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技术合作,筹建“烟台增材制造(3D打印)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建立“3D打印产业园”,推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趋势,抢抓“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机遇,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为导向,重点培育发展新型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设计、集成电路等,为烟台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型工业软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推动软件企业和制造业企业联合创新,重点发展计算机辅助类(CAX)软件、基于数据驱动的三维设计与建模软件、数值分析和可视化仿真软件、生产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先进工业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数据挖掘分析平台、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工业云平台、产业导航平台、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网络协同设计平台等新型工业软件。
——工业大数据。依托中科院烟台研究院、浪潮集团、华为集团、东方电子、华东电子、万华集团、招金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电力、港口、化工、黄金等行业工业大数据平台,促进行业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应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大力开展工业生产线物联网分析、工艺流程优化、供应链协同优化、产品精准营销、质量管理与分析等服务,提高行业管理、决策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建设完善和维护利用好“烟台市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监测系统”,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测水平,为争取和落实上级有关扶持政策提供基础情况,为重大决策部署提供快捷有效参考。
——工业设计。立足产品功能、工艺流程、系统集成等基础设计,牢固树立产业链设计、工业结构设计、产业分布设计理念。研究成立烟台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海工装备分会,组织召开全国/国际性的工业设计展览会,试点建立企业首席工业设计师制度,设立大师工作室、院士工作站、项目孵化中心。建设国际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模式,推动建设贯穿重点产业全价值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打造线上创新服务平台和线下工业设计产业基地,形成千亿高端产业集群,将烟台打造成国内重要的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集成电路。支持睿创微纳、莱阳科盾、正海科技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非制冷红外成像传感器、MEMS传感器、膜结构电容屏传感器、车载式夜视仪、手持式夜视仪、红外夜视监控一体机等关键电子元器件及相关产品;加快培育数字电视与视频监控芯片、高速接口芯片、金融和信息安全芯片、北斗导航芯片、通用CPU和存储器等新兴专用芯片和高端通用芯片;鼓励本地企业突破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等关键技术。
3.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依托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绿叶国际医药科技产业园、烟台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以及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抗体—药物偶联(ADC)技术平台、全球第六种全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平台、生化原料药提取分离技术平台等园区和平台,把烟台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创新区,以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生物药、化学药、体外诊断产品、植入接入产品和医用材料等。瞄准医药产业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合作,突破治疗性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新型产品,实现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和生物制品原始创新,将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打造成为烟台制造业新的优势产业。
——生物药。依托先声麦得津、荣昌生物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哺乳动物细胞表达(CHO)系统平台、抗体—药物偶联(ADC)技术平台的技术支撑作用,重点推进RC48、RC58、RC68、VF28等可治疗多种癌症的抗体—药物偶联ADC新药以及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泰爱)等治疗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抗体融合蛋白临床研究和市场推广,填补国内空白。大力发展从基因克隆、细胞库建立、培养基研制和规模化生产、药物偶联、小试表达、新药注册设计、临床实验试剂、中试放大直到GMP规模化生产的“一站式”新药研发和生产代工服务。支持山东深海生物加快“抗菌肽高效表达与调控技术”研发与推广,提高养殖业及食品产业安全高效发展水平。
——化学药。依托绿叶制药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长效缓释微球产业化制备技术平台和“长效和靶向制剂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作用,重点发展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产品以及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利培酮微球、罗替戈汀微球、艾塞那肽缓释微球、戈舍瑞林缓释微球等重大新药,特别是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新药,注重长效和靶向等高端创新药物的研发及国际化开发。
——体外诊断产品。依托东方海洋,重点发展第六代HIV(艾滋病)诊断试剂、HTLV(白血病毒)检测试剂、直肠癌检测试剂、肺癌检测试剂、新一代多项联检血筛产品、新生儿质谱筛查试剂盒、维生素D质谱检测试剂盒、血同型半胱氨酸测定试剂盒,积极探索基因精准诊断技术。
——植入接入产品和医用材料。依托正海生物,重点发展骨修复材料、口腔修复膜、生物膜、皮肤修复膜等组织器官诱导再生和修复材料;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人工关节和脊柱、3D打印骨科植入物、人工耳蜗、牙种植体、眼科人工晶体等。
(三)改造提升五大传统产业。
1.食品加工。针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充分发挥烟台资源、区位和加工优势,瞄准绿色、生态、健康、时尚发展方向,通过创建名品名企、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等途径,全力打造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粮油、肉禽、水产品、果蔬、葡萄酒、调味品、保健品加工制造基地,推动烟台由“食品大市”向“食品强市”转变。
——实施名品名企战略。围绕粮油加工、肉禽加工、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葡萄酒制造、调味品制造等细分行业,提高张裕、龙大、鲁花、喜旺、欣和等龙头企业及优势产品品牌知名度,打造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竞争能力强的名品名企,带动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全力打造“中国食品名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名城”。
——创新营销模式。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巩固、开拓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成本。以鲁花、张裕、欣和等企业为试点,在食品加工业推广电子商务等营销新模式,释放有效产能,拓展市场渠道;充分发挥果蔬·食品博览会、国际葡萄酒节和中日韩国际食品博览会宣传推广作用,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国内外重点食品展会等。
——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食品行业向精深加工制造转变。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采用现代营养学技术,结合传统养生保健理论,推动多样化和高端化食品研发,改造提升食品加工制造工艺,不断扩大有机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规模和效益。
——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发挥烟台食品安全追溯平台作用,推进二维码、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健全食品安全预警机制、质量控制管理和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从原料、加工、物流、销售全过程可追溯。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健全企业诚信制度,认真开展食品企业诚信认证和评价工作;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努力打造绿色安全食品加工体系。
2.黄金。充分发挥烟台丰富的黄金矿产资源优势,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两化融合为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与生产工艺的深度融合,实现黄金矿业高效率、低排放、安全生产;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建设网络协同设计平台和个性化定制平台,形成集资源开发、冶炼加工、产品设计于一体的黄金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烟台黄金深加工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加快直接氰化、焙烧氰化、两段焙烧、萃取电积、尾渣制酸、余热发电、湿法炼金、尾渣多元素回收等先进技术工艺,智能传感及仪器仪表、先进控制系统、在线检测系统、能源管理系统等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持续开展企业关键环节、生产线、车间、工厂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建设智能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努力提高黄金深冶炼加工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依托招金集团、山东黄金等骨干企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黄金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流程,加快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烟台市黄金产品网络协同设计平台和个性化定制平台,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设计能力、市场需求与烟台优势黄金资源和制造能力相对接。
3.机械制造。鼓励企业加快先进传感、智能控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械制造产品及制造工艺深度融合,通过推进产品智能升级、实施智能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等途径,推动机械制造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打造国内知名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推进产品智能升级。加快先进传感器、嵌入式软件、移动互联网、数据存储与分析等技术与产品的深度融合,提高产品数据采集与分析、互联互通、状态监测、自诊断、自修复、自操控等能力,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实施智能制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工艺的深度融合,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数字化水平;通过PLM、CRM、MES、ERP等工业软件应用及高度集成,提高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可视化水平。
——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在产品智能升级的基础上,鼓励相关企业建设智能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充分采集产品状态和运行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用户提供在线检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与修复、预测性维护、运行优化、远程升级等增值服务。
4.电子信息。瞄准“高精尖”产业发展方向,依托烟台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优势,支持中小企业与骨干企业协同发展,提高本地配套水平,着力打造完整的通讯设备、消费电子产业链;支持企业加大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前瞻布局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高技术产品,加快推动烟台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
——提升产品档次。支持富士康、浪潮乐金等骨干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端智能手机、高性能电脑、高档光谱分析仪、智能电表、高等级光缆等高附加值产品;围绕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等领域,前瞻布局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套、头盔显示器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加强对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产业的跟踪研究,不断推进烟台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
——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相关中小企业与富士康、浪潮乐金、乐金显示等骨干企业对接与合作,充分发挥手机整机制造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显示屏、液晶材料、数码摄像模块、微型马达、SMT表面贴合、手机软件等配套产品,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制造业本地配套水平。
5.现代化工。按照集约、绿色、安全、智能发展方向,以精细化工、橡胶制造等行业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引领,从发展基础化工原料向发展高新化工产品转变,从发展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化工产品转变,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建设山东省乃至环渤海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创新型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和全球最大的聚氨酯产业基地。
——抓好园区项目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围绕积极培育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和大企业思路,强化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优势区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大力度推进烟台万华工业园、莱阳化工工业园、玲珑橡胶产业园和蓬莱石化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园区在创新平台、环境治理、设施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集约优势,形成若干化工产业集聚区。
——鼓励持续技术创新,激活企业发展动力。依托北京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专业院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大力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集中优势资源,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加快重大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跨国公司联合研究开发、联合建设基地、联合培养人才,实现创新资源互通共享,着力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
——积极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打造智能示范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的集成应用,推广应用ERP、MES、DCS等工业软件。通过现代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推进建设以调度和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的现代化智能园区,以信息集成和资源协同为核心的智能工厂,不断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和安全生产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密切协作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整合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创新资源,建设一批烟台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其打造成为烟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中心和区域创新发展主阵地。依托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加快北京科技大学烟台先进装备技术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在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集群布局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专栏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围绕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制造、核电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关键重大需求,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积极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和山东省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整合优化重点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新资源,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
到2020年,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形成1个以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材料、汽车制造、核电装备等领域形成2—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新材料领域形成2个以上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汽车制造、核电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形成4个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为重点,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和烟台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战略需求,定期研究和发布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核电装备、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紧密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重大产品和高端装备。
专栏2: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制造、核电装备、油气开采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积极对接国家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承接或组织实施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大产品和高端装备,提升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建立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快高端装备的应用推广。
到2020年,开发10种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2025年,开发30种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核电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烟台制造业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购买专利、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开展技术咨询等途径开发利用科技成果。在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一批从事中试试验、技术集成、成果熟化、工程化的孵化基地。遴选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创新成果,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二)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企业智能化升级。在发展基础较好、需求较迫切的重点领域,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在生产过程的集成应用,加强CAX、PDM、PLM、CAPP、CRM、MES、ERP等核心工业软件的推广应用,努力培育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组织实施烟台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加速企业智能化升级进程。
专栏3:智能制造工程
围绕相关重点领域,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信息安全系统及智能制造成套技术装备。在基础条件较好、需求较迫切的领域,依托优势企业,组织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的试点示范,总结成功经验和模式,并在制造业各个领域推广应用。积极对接国家政策,推动相关试点示范项目入围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智能制造专项。
“十三五”期间,每年启动10个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到2020年,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6%,试点示范项目实现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生产效率提高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10%;到2025年,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3%,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0%、生产效率提高5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30%、能源利用率提高15%。
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宽带中国”全国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完善宽带网、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组织实施大中型企业宽带“企企通”工程,工业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高宽带专线服务。优化区域工业云、行业工业云、企业专有云等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服务“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组织实施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创新服务试点,“十三五”期间每年启动10个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推进软件服务、制造资源、标准知识的开放共享,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积极推动相关项目入围国家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试点示范。
(三)夯实产业配套基础。提升工业基础能力。组织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编制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攻关目录,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重大装备和重点产品发展瓶颈,积极对接国家政策,争取获得国家工业强基专项资金支持。组织实施重点基础产品和技术应用推广计划。通过保险、风险补偿等措施,支持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

      完善产业链条。针对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制造、核电装备等领域配套能力不足问题,加快搭建产业配套信息对接平台,定期整理公布产业配套需求目录,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沟通交流机制。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鼓励大型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合攻关,突破关键配套产品,提升系统集成应用和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大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引导本地中小企业做专做强,积极引进一批“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努力培育若干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圈。
专栏4:产业配套提升工程
围绕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制造、核电装备等产业配套需求,搭建产业配套信息对接平台,推进产业配套合作对接。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某一特定领域的技术、生产和应用,持续创新,走“做专做精做强”发展道路,不断提升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组织大型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合攻关,突破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提高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
到2020年,培育2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700家以上。到2025年,培育400家以上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900家以上;40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小企业整体制造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一城两翼三带”空间布局下,按照“主业突出、特色鲜明、错位竞争、多点支撑、园企联动”原则,以东西两翼突破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打造北部经济隆起带、南部经济崛起带。





依托现有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保税港区、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强化区域工业经济特色,科学布局区域生产力。













图1 烟台市制造业空间布局


依托烟台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成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通信设备)产业示范基地及产业集群。
依托招远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重点发展黄金、轮胎及汽车零部件、新材料、食品加工、健康养老等产业,努力打造黄金及制品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形成粉丝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重点发展海洋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端制造业,努力打造成国内极具有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烟台保税港区(国家级),重点发展保税物流、转口贸易、流通加工、国际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区域国际保税物流中心。
依托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只楚园区、卧龙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高端服务业,努力打造极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园区。
依托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福山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
依托莱山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发展油田设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及制药等产业,努力打造油田设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
依托牟平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电子通讯、新材料等产业,努力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龙口两个省级园区(龙口经济开发区和龙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端铝材、汽车零部件、现代化工、电力能源等产业,努力打造高端铝材加工、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
依托蓬莱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葡萄酒、精细化工等产业,努力打造海洋重工产业示范基地,形成葡萄酒产业集群。
依托莱州两个省级园区(莱州经济开发区、莱州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机电装备、黄金开采等产业,努力打造机电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
依托莱阳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食品加工、新材料等产业,努力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依托海阳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发展核电装备、装备制造、针织服装等产业,努力打造核电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和毛衫产业集群。
依托栖霞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加快提升工业产品质量。以创新、创优、创品牌为目标,组织实施烟台制造质量提升工程,围绕重点领域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一批长期困扰烟台工业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先进成型和加工技术、在线无损检测、智能制造装备、质量追溯系统的推广应用,推动一批重点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和专业化质量管理团队,建立和完善一批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级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落户烟台。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加快卓越绩效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管理小组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打击惩处力度,加强对关系安全、卫生、环保、民生等重点领域行业准入与市场退出管理。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
推进区域和企业品牌建设。设立烟台制造业品牌管理办公室,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组织开展相关培训、诊断和辅导工作。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中央、省、市级媒体平台做好宣传、策划、推介工作,进一步提升“烟台葡萄酒”“烟台黄金”“龙口粉丝”“海阳毛衫”等优势品牌影响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收购国际品牌,加快品牌国际化进程。加强知识产权和商标保护,依法打击相关侵权行为,建设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积极争创龙口交通和包装铝材料及制品、蓬莱海岸葡萄酒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
优化提升工业产业标准化水平。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和现代化工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构建新兴产业标准体系,推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与标准化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标准、产业化三同步,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提高行业话语权。
专栏5:烟台制造品牌提升工程
深入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完善制造业品牌培育、评价、宣传和保护机制,成立“烟台市制造业品牌培育专家咨询小组”,引导企业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品牌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申报“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等。
到2020年,烟台制造业领域新增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件以上,山东省著名商标100件以上,山东名牌产品15件以上;到2025年,新增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5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10件以上,山东省著名商标200件以上,山东名牌产品30件以上。
(六)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力推进食品加工、黄金深加工、纺织服装、传统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以源头削减污染物产生为切入点,鼓励企业采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清洁生产技术实施改造升级。
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面向汽车、工程机械、内燃机、复印机、医疗设备等领域,推广高效无损拆解、绿色清洗、毛坯快速智能检测等技术,培育一批再制造企业。在消费品、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广易拆解、易分类产品设计方案。大力推进制造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组织建设好“城市矿山”示范基地建设。
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推广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引导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推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结合行业特点,分类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建设绿色制造示范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依托相关龙头企业,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专栏6:绿色制造工程
采用先进节能技术,建设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源管理中心,优化工厂用能结构。加强绿色建筑技术、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高效末端治理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行资源能源环境数字化、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资源能源及污染物动态监控和管理,建设一批绿色工厂和工业园区。建设绿色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相关咨询、认定、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到2020年,建成100家绿色示范工厂和10家绿色示范园区,10家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和2家国家级绿色示范园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CO2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下降18%、22%和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8%;到2025年,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CO2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下降34%、40%和4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七)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推广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在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设备、集成电路等领域,支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云平台,提供面向细分行业的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加快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在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汽车制造等领域,加快建设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充分采集和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推进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在核电装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工程机械、交通工具等领域,鼓励企业建立运行监测中心、24小时响应中心等,通过设备监测系统和网络服务平台,开展远程操控、健康状况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制定与执行、最优使用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服务。
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在海洋工程装备、油气开采、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支持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台海玛努尔、东方电子等企业增强实力,取得资质,发展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建设—移交(BT)、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多种服务模式。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支持相关企业承接国际重大工程,由承包工程向标准技术输出、信息系统集成、交钥匙工程、系统解决方案等方向发展。
提升供应链和金融服务。支持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配套企业为基础的供应链联盟;鼓励企业建设智能物流管理体系,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物流技术装备提高生产物流管理能力;组织开展供应商管理库存服务试点,引导供应链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辅料、备品、备件等进行供应和库存管理。搭建烟台市融资租赁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担保、按揭、租赁等服务,为企业申报设备租赁补助、贷款贴息提供咨询服务;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宽供应链成员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更加适合制造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八)深化产业国际合作。提高利用外资与国际合作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部署,紧密把握中韩自贸区建设、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深入推进的战略契机,加快建设中韩合作产业园等平台,引导外资投向优势和新兴领域,吸引跨国公司在烟台设立地区总部或功能性机构。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引进力度,围绕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装备等领域,积极引进相关知名企业。鼓励境外大型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来烟台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参与烟台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相关机构共建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对重点国别、重点领域发展趋势跟踪及分析,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重点国别投资环境、产业发展和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引导企业以建设境外合作园区、生产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兼并收购、对外承包工程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优势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债券,鼓励与境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投资合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市长挂帅,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烟台智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全市制造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综合协调及检查督办。
成立专家咨询指导委员会。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聘请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组成高水平专家团队,对纲要实施进行指导,并就相关重大议题向领导小组提供咨询、服务和支持。
建立定期评估监督机制。每年组织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构建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机制,完善相关统计监测和监督考核机制,监察部门应定期督导检查,抓好落实。
各区县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详细、具体的实施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各牵头职能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和任务分工,制定行动计划和推进方案,通力合作、协同一致、分工负责,认真组织实施。
(二)强化人才支撑。开展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推广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充分利用烟台现有的513、52所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创新资源,支持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烟台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职业院所与制造业企业共同建设教学型技能实训设施、岗位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等。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制造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
实施烟台制造业领军人才引进计划,依托国家千人计划、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和烟台双百计划,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100名能够突破制造业关键技术、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实施烟台制造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支持相关高等院校、职业院所与骨干企业、创新中心等加强合作,共同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到2020年,建成1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累计培训5000名工程技术人才。实施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需要,到2020年累计培训至少100名掌握战略管理、资本运作、质量管理、财会、法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加强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国家、省支持制造业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各项财政税收优惠,加大现有财政统筹力度,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设立烟台市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优势和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服务平台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纳入本纲要重大项目库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建立健全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引导财政资金、国有资本购买本地产品和装备。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
鼓励银行及金融机构开展仓单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抵质押贷款业务。以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为前提,对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并在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及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商业模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等产品与服务。加快推动优质企业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四)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产业治理水平。加快推动能源价格、工商管理、社会保障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破除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和不合理限制。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本纲要实施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行企业产品、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减轻企业负担,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营造良好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生产经营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