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招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查看: 3381|回复: 45

[好文分享] 文武双全的曹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发表于 2014-2-28 14: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

x
文武双全的曹参1
中国成语中,有一条叫做“萧(何)规曹(参)随”。短短的四个字,提到了两个人:萧何、曹参,而且还将萧何与曹参职务上接替、政治上传递的一脉相承的关系,用的:先“规”、后“随”的最简练文字表述出来了。其实,两人不是两代人,而是同代人,都是刘邦打天下的元老派。因此,要讲清曹参的故事,不妨先从他和萧何的关系讲起。

曹参(?—公元前190年),沛(今江苏邳州)人,“秦时为沛狱椽,而萧何为主吏”。秦时县的行政官署也称县廷或廷。其官吏由县令(长)、县丞(尉)、县属吏三种官吏组成。其中县属吏又分三层:第一层是功曹,总管内外,是县廷主要属吏,所以被称为“主吏”,萧何就在这一层;第二层是门下亲近吏,如主薄、主记等;第三层是列曹分工主管民政、财物、交通、军事诸多方面,主管司法治安方面的是狱椽史,曹参就在这一层。可见,萧何、曹参两人原来是同僚,是秦是最基层的吏员,也就是科级公务员吧!应当说,他两对秦的暴政比较了解,对秦暴政的可怕后果也比较清楚,都在积极思索如何趋利避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在寻求自己的出路,反正不能当秦王朝的殉葬品。
那么,应当怎么办呢?出路在哪里呢?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了,两人的机会来了,出路也就有了。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有些郡县爆发生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胜、吴广”的事件。沛县的县令一看知道大事不好,也“欲以沛(县)应之”,想摇身一变,另起炉灶,更换门庭,保住自己。县主吏萧何、狱椽曹参平时早就知道该县令心胸狭隘,度量极小。现在他突然也要扯起所谓“造反”旗帜,那可能会是政治投机,其用心险恶得可以,咱俩可得提防点才是。
于是,两人便与之斗智,暂时不妨先利用之:一,先是从心理上压垮他:“君为秦吏,今欲背(叛)之、率沛子弟,恐怕(大家伙)不听”,你是谁啊?是背逆秦王朝的官官,那谁还能相信你?哪咋办呢?二,萧何、曹参又趁机建议:“愿君召诸(位)亡(逃)在外(地)者,可得数百人,因劫(持)众,众不敢不听。” 萧何、曹参这里所说的“诸亡在外者”,实际上就是指就是自己的老熟人、泗水亭长刘邦。这就是要顺理成章地隆重地将刘邦推出来。
原来早在陈胜、吴广首先举起反秦大起义前夕,刘邦曾将押往骊山服徭役的一批农民就地遣散了,领上原意跟从自己的部分壮士十余人,开始在丰西(今江苏丰县西部)一带,组织起了一小支反秦队伍,活动在芒砀山(今江苏砀山)大泽之间,在沛中子弟当中有些名声和影响。这些情况,萧何、曹参两人早就掌握了,且与刘邦暗中有联系,只不过那个草包县令不清楚就是了。所以当俩人积极建言推出刘邦来时,沛县县令也无计可施,只好听从了萧何、曹参的意见,派出了一位以杀狗为生、目前在芒砀山跟随刘邦聚众造反的樊哙牵线搭桥,尽量争取联系上刘邦,让其回到沛县,共商反秦大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4: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
不料,此县令果然不靠谱。待到刘邦率数百人前来沛县时,这位县令却又反悔了:“恐有其变,乃闭城,城守(即守城);欲诛萧、曹”,与其众乐乐,不如独乐乐!这位县令原来是要独树一枝,排斥其他啊!一时间,萧何、曹参几乎遭到暗算,危在旦夕!这位沛令算是怎么回事?拿着这么大的事情能出尔反尔、乱开玩笑吗?真是不讲信义,反复无常,政治上幼稚得可以,心胸也狭隘得要死。现在对刘邦、萧何、曹参等英豪,一个都不愿留,哪还能干成什么大事?看来,他自取灭亡的日子就要到了!
萧何、曹参是很有人脉的,很快就掌握了县令的动向。俩人出于气愤,于是便寻机翻越城墙,一口气逃跑到刘邦处,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数说了一通。刘邦听后,决心硬起手腕,非占领沛县收拾这位县令不可。行动之前,刘邦采取了这样一个离间措施:先写上一封书帛,书帛中将沛县面临的利害关系和县令之为人分析、揭露一通;然后将书帛射入城中,达到向沛城父老广而告之的目的。此一招竟然奏效:它成功地离间了百姓与沛令关系,遂使县令成为孤家寡人。!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的九月,沛县城中父老在城外刘邦的鼓动下,率子弟群起,“共杀沛令,开门迎刘季(刘邦字),立以沛公”,萧何、曹参等积极“为收(集合)沛子弟,得三千人,以应诸侯(诸路反秦大军)”,成了较早积极响应陈胜起义的一支生力军(《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汉书。高帝纪上》)。
沛公刘邦起兵于沛城,无论对后来的西汉王朝,还是对刘邦本人,都是一件带有纪元性的大事。从此,曹参与萧何、樊哙等,就成了沛公刘邦的麾下,算是元老级的“干部”。在后来的汉初“元功十八人”排序榜上,曹参名列第二。仅次于萧何。
刘邦被推为沛公之后,萧何和曹参也有了不同的分工:“(萧)何常为丞督事”,发挥旧有的特长,掌管事务性的杂事;而曹参则以“中涓”身份跟从刘邦(如中谒者,在刘邦的左右,相当亲近),驰骋战场。
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曹参的军事生涯,以投入的战事颇多、战功最多著名于世。对此也实在难以精确计算,所以不妨分段综合叙述一下大概的情况较为适宜。
第一段,从刘邦为沛公开始,到曹参荣升戚公(县令)止。
[s:138] [s: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4:5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较长,诸位老乡不妨耐住性子往下看!看看曹参是如何当齐相国的!好戏在后头!
洛阳高泰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9: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3
第一段,从刘邦为沛公开始,到曹参荣升戚公(县令)止。
曹参主要的战功如下:
一是,将兵两次击胡陵(今山东鱼台东南)、一次击方与(今山东鱼台西),攻破秦监军。
二是,击打降魏的方与和丰县,赐爵七大夫。
三是,击秦司马展军于砀县(今河南夏邑、永城间)东 ,夺取砀县、狐父等地,又攻下邑(今江苏砀山)以西到虞城(今河南虞城)一带,击章邯车骑。
四是,攻打秦朝的爱戚、亢夫(今山东济宁鱼台一带)等地,一马当先,升为五大夫。
五是,北救东阿。当年的七月,秦将章邯围田荣于东阿(今山东东阿西),刘邦与项羽救援,曹参也参与救东阿、击章邯军的行动。大破章邯军。田荣获救北归,刘邦、项羽追章邯于城阳(今山东菏泽东北),又进军追之于濮阳(今河南濮阳南),又破之。
六是,攻打定陶、诛杀李由。八月,东阿之战后,刘邦同项梁“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曹参“攻定陶(今山东定陶),取临济(今河南封丘东),南救雍丘(今河南杞县),击(三川郡守)李由军,破之,杀李由(秦丞相李斯之子,三川郡守),虏秦侯一人”,夺得了重大胜利(《史记。曹相国世家》、《汉书。高帝纪》)。
不料,项梁陶醉于定陶、雍丘大捷,犯了骄傲轻敌的重大错误。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八月,“(秦)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反秦的义军遭受到重挫,战线收缩。九月,刘邦、项羽 从外黄、陈留前线东撤至彭城,驻扎在周围;楚怀王从盱眙迁到彭城。闰九月,楚怀王“合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将兵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吕臣为司徒;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任沛公刘邦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15: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4
刘邦鉴于曹参的战斗表现,于是“乃封(曹)参为执帛,号建成君,迁(升)为戚公,属砀郡”。(《史记。曹相国世家》)又是建成君,又是爱戚县令,曹参好生了得!当时,刘邦属下那批人当中,能得到如此殊荣的,曹参是头一位。
第二段,从砀县出发,向关中曲折前进,到“遂至咸阳,灭秦”、“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止。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闰九月,楚怀王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按照楚怀王的安排:“乃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陈王、项梁散卒以(西进)伐秦”,刘邦开始取道砀郡,向西进发。曹参跟从刘邦开始远征,又建立了新的功勋:
一是,在刘邦组织的攻打成武、杠里战斗中,曾一度攻占成阳至杠里(即成武至成阳间)的秦军壁,“破其二军”。
二是,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还是在刘邦组织的进攻东郡尉的成武(今山东成武)战斗中,曹参又一次“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又立即)击(秦将)王离成阳南(今菏泽东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
三是,随后乘胜追击。西进到开封(今河南开封县)时,与秦军赵贲遭遇。曹参破敌,之后将赵贲围在开封城中。
四是,又在中牟的曲遇遭遇秦将杨熊阻击,曹参破之,虏其司马、御史各一人,因此曹参被刘邦迁为执珪。
五是,跟从刘邦“攻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下(占领)轘辕(关,今河南偃师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绝河津(今河南孟津东黄河渡口),还击赵贲军(于)尸(郷,今河南偃师西)北,破之”。
六是,跟从刘邦“南攻犨(县,今河南鲁山、叶县之间),(又)与南阳守齮战于阳城(今河南方城)郭东”,曹参等冲锋陷阵,“取宛,虏齮,(此“虏”字用得有误。其实是刘邦“约降”宛城,南阳郡守齮变相归降了,不存在被俘虏的问题。)尽定南阳郡”。
七是,曹参跟从刘邦从南阳出发,“西攻武关、峣关,(夺)取之;(然后)西攻秦军(于)蓝田南,又夜击其(蓝田)北,秦军大破,遂至咸阳,灭秦”。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十月,曹参和刘邦的诸将们一道见证了秦朝的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7: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5

同年的十一、十二月,项羽进入关中和咸阳。二月,在火烧咸阳的同时,开始分封诸侯王,刘邦被委屈地封为汉中王。不管如何,刘邦既然为王,就有权封他人爵位,于是曹参被刘邦立即封为建成侯。
第三段,从进汉中、定三秦起,到彭城战役失败后归于荥阳止。
四月,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忍辱负重,迫不得已地进入汉中。随即又提拔曹参为将军。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的八月,经过休整的刘邦在韩信的建议下,开始实施“定三秦”的战略,将战略重点定在关中。为此,他令人“明修(裦斜道、子午道)栈道”,实际上却从故道出兵,“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拉开了从汉中进军关中、定三秦的序幕。将军曹参跟从刘邦行动。
此时段,曹参也是战功累累,难以胜数:
一是,“初攻下辩(道,今陕西成县西北)、故道(今陕西宝鸡南)、雍(今陕西凤翔)、斄(今陕西武功)”,算是小试牛刀。
二是,“击章平(章邯之弟)于好畤(今陕西乾县)南,破之,围好畤,取壌乡(乡名),击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军壤东及高栎(乡名),破之”。
三是,“复围章平,章平出好畤(逃)走 。因击赵贲、内史保军,破之。东取咸阳”。“(曹)参将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曹)参,(曹)参出击,大破之”,受到了刘邦的奖励:“赐食邑于宁秦”。
四是,“曹参以将军引兵围章邯于废丘”,先困起来再说。
“定三秦”并不是刘邦“定三秦”的终极目标,消灭项羽、取得天下才是刘邦的真正目的。在三秦基本平定下来之后,刘邦开始不失时机地出走关东。
一是,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十月,刘邦试探性地进入陕县,开始搞了一些“镇抚关外父老”的送温暖活动,先投石问路,观察一下函谷关以东的动静再说,然后又返回关中继续准备。
二是,同年的三月,刘邦觉得万事俱备,于是自临晋(陕西大荔)向东渡过黄河占领河东魏地。接下来挺进河内殷地,又南下过河,来到洛阳。在此,他发布告诸侯书,列举项羽的几大罪状,公开地举起了讨伐彭城的项羽、为义帝复仇的旗帜。四月,刘邦乘着项羽北进齐地讨伐齐王田广之机,率五路诸侯五十六万人马浩浩荡荡地东进,在半途又得到了梁地的彭越三万人马有力配合,于是进军一路顺风,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彭城。楚汉战争正式开始。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5: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允文允武的曹参6

曹参又开赴前线,争取建功立业立功的机会。他是以中尉的身份跟从汉王穿过临晋关,到达河内郡的。随后,并没有跟从刘邦南下过黄河到洛阳,而是奉命继续东进。一路上,他先后“下(拿下)修武,渡围津(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又)东击(楚军)龙且、项他(于)定陶,破之。(接着又)东取砀(县)、萧(县)、彭城”,与刘邦会合(《史记。曹相国世家》)。
正在刘邦与诸侯联军忙着庆祝彭城大捷之时,项羽来了一个回马枪,连夜从齐国回师彭城,仅凭三万精兵,就将刘邦五十多万联军一举击溃。也就是说,彭城之役原本是“击项籍军”的,结果,却逆转为“汉军大败走”,如此结局确实出乎人们意料。曹参也和其他将领一样,辛苦了半天,失败得一塌糊涂,一无所获也就罢了,更何况损兵折将颇巨,无奈只能被迫从彭城狼狈溃逃,行伍不整地向西边打边撤,一直到荥阳方才站住脚跟。
不过,与“诸侯见汉败,皆亡去”(《汉书。高帝纪》)、也有个别汉将也因此背叛汉王的情况相反,撤退中的曹参此时并毫不气馁,在汉军遭到重创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坚持战斗:
一是,曹参“以中尉围取雍丘(今河南杞县)”,战斗规模不大,但毕竟算是一点难得的心理安慰。
二是,先后在外黄(今河南兰考、民权间)、燕(今河南长垣西)、衍氏(今河南郑州北)、昆阳(今河南叶县)、叶城一带,绕来绕去,寻找战机,进击原汉军的反叛者。
三是,“还攻武强(今河南郑州北),因至荥阳”。
刘邦是在五月到达荥阳的,曹参估计也在此时就归队了,等待新的战斗。因为《史记。曹相国世家》有明确记载:“(曹)参自汉中为将军、中尉,从(刘邦)击诸侯,及(被)项羽(击)败,还至荥阳,凡二岁”。从时间上看,事实与记载是基本合拍的。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8: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奇怪啊,无人发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9: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7

第四段,从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六、七月,任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起,到韩信平齐后参加垓下之战、曹参留守齐地止。
六月,刘邦从荥阳暂时返还关中的临时都城栎阳,指挥“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刘邦将雍地分划为五郡,从而夺取了定三秦的彻底胜利。可能是为了加强关中的防卫,刘邦任命曹参为假左丞相(只表明地位高低的虚职,地位仅次于汉王丞相萧何),“入屯兵关中”,坐镇关中,以备后用。
但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有一件大事发生了。原来在五月,刘邦从彭城退到荥阳时,魏王豹也一起来到荥阳。但是魏豹看待形势比较悲观,于是借“谒归视亲(母)疾(病)”之机,返还河东魏地,“至,则(断)绝河津,反为楚”,公然背汉归楚。
这个情况比较突然,给刘邦带来了一个大麻烦:因为,这样一来魏国就会像一颗楔子,扎在关中与荥阳之间。只要是项羽需要,魏豹既可以西进关中,也可以东进荥阳,对刘邦的荥阳战场威胁很大。八月,刘邦从关中返还荥阳前线后,立即请谋士郦食其出马:“缓颊(慢慢用言辞)往说(服)魏王豹,(倘若)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先)生”。结果,魏王豹“不听”,拒绝了郦食其的游说。刘邦无奈,只能靠决心以武力解决。于是“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虚职,只表明其地位:在丞相萧何之下、在假左丞相曹参之上而已),与曹参、灌婴(御史大夫)俱击魏”。
击魏之前,刘邦与从河东魏地无功而返的郦食其有一段对话,挺有意思。刘邦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尙乳臭,不能当(比得上)韩信”又问:“骑将谁也?”对曰:“冯敬。”汉王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接着问:“步卒将,谁也?”对曰:“项它。”汉王曰:“是不能当曹参。”刘邦的结论是:“吾无患矣!”通过比较,刘邦已经是胸有成竹、胜券在握了。
[s:29]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4: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8

果然,曹参立功的机会又来了。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从伐魏王豹开始,曹参更是节节胜利、战果累累、名声大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负责指挥调遣曹参作战的不是别人,而是著名的大军事家韩信。须知韩信是以敢打、能打大仗而闻名于世的。曹参有了这样的杰出人才做自己的顶头上司,对提高和发挥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极为有利。倘若曹参打不了大仗、打不了胜仗,那简直就是对稀缺的军事领导资源的莫大亵渎和浪费。事实是,曹参果然不负众望,并没有辜负韩信的期待和信任,硬是打了一连串漂亮的歼灭战。
一是活捉魏王豹。
“(曹参)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速军(于)东张(今山西永济北),大破之”,接着“因攻安邑(今山西夏县),得魏将王襄”,随后“击魏王于曲阳(今河北曲阳),追至武垣(今河北河间西),生得魏王豹”;同时“取平阳(今山西临汾)得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二十五城。”曹参还得到了“食邑平阳”的赏赐。
二是斩杀代相夏说。
韩信、曹参俘虏魏豹、河东平定。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九月,韩信不失时机地向刘邦提出了从北方开辟楚汉相争的第二战场的建议:“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刘邦一看此建议极有价值,于是就“与兵三万人,遣张耳(原常山王)与俱,(先)进击赵、代。”此时控制赵、代之地的是赵王歇、代王陈余。原来在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冬,十月,“(陈)余悉(发)三县兵,袭(击)常山王(张)耳”。哪料到,张耳不经打,上来就兵败而逃。张耳从常山国逃走了,陈余则从代国迎接代王歇,帮助他去掉了项羽所封的代王号,重新恢复了赵王号。为此,赵王歇十分“德”(感激)陈余,将自己的代王帽子转赠给陈余,也算是同喜同贺,皆大欢喜!。
陈余自然感激不尽,不仅将赵王歇扶上马,而且还要送上一程:“(陈)余(认)为赵王弱,国初定,留(于赵)傅(辅助)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可以说,此时赵、代是合二为一的,攻击代国,就是打击赵国。难怪《史记。曹相国世家》这样记载记载:闰九月,曹参“因从韩信击赵(其实是代国)相国夏说军于邬(今山西介休北)东,大破之,斩夏说”,原来此时赵、代是密不可分的啊。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4: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也无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0: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9

据《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曹参“破代,禽夏说(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东)”;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也在当时曾经给成安君陈余讲过:“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刚刚)喋(血)阏与”。禽也好,斩也好,反正代国相夏说是被曹参解决了。夏说被斩表明代地已经被曹参拿下。
三是击斩赵国戚将军。
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他们引兵下井陉,以少胜多,活捉赵王歇、斩杀成安军陈余,打了一个漂亮的战役,是为井陉之战。而曹参于此同时则奉命“还(环绕)围赵别将戚将军于邬城中(今山西介休北)”。戚将军自然顶不住曹参的巨大压力,只好突围出走,却被曹参“追斩之”。曹参为韩信破赵王歇出色地打了一个外围战,也是对灭赵的一个不小的贡献。随即,曹参“乃引兵诣(荥阳)敖仓汉王之所”,又以援军的态势,回到了荥阳战场,回到了刘邦的身旁。
四是积极参与灭齐战役。
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一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成皋的刘邦只与夏侯婴逃出成皋玉门,来到黄河以北的小修武韩信、张耳处,趁机“夺得印符以麾(指挥)召诸将,易置之”:一是即令张耳循行,备守赵地;二是拜韩信为相国(请注意,萧何此时只是汉王丞相,后来到晚年才担任相国的。而韩信此时就已经是汉王相国了,地位够高的了),收赵兵未发者击齐”,三是调曹参返回韩信大军这样曹参又一次离开了刘邦,再次成为韩信麾下(《资治通鉴。卷十。汉纪二》)。灭齐的战役马上就要开始了。
九月,韩信引兵东进,听信辩士蒯通的计谋,不去理会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放弃抵抗的现状,坚持从赵地出发,东过黄河,占领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准备随时突破齐国边界。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终于偷袭了齐国的历下(今山东济南),打响了灭齐的战役。
[s:23]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3: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0

据《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曹参“破代,禽夏说(于)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东)”;赵国的广武君李左车也在当时曾经给成安君陈余讲过:“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刚刚)喋(血)阏与”。禽也好,斩也好,反正代国相夏说是被曹参解决了。夏说被斩表明代地已经被曹参拿下。
三是击斩赵国戚将军。
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他们引兵下井陉,以少胜多,活捉赵王歇、斩杀成安军陈余,打了一个漂亮的战役,是为井陉之战。而曹参于此同时则奉命“还(环绕)围赵别将戚将军于邬城中(今山西介休北)”。戚将军自然顶不住曹参的巨大压力,只好突围出走,却被曹参“追斩之”。曹参为韩信破赵王歇出色地打了一个外围战,也是对灭赵的一个不小的贡献。随即,曹参“乃引兵诣(荥阳)敖仓汉王之所”,又以援军的态势,回到了荥阳战场,回到了刘邦的身旁。
四是积极参与灭齐战役。
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六月,一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成皋的刘邦只与夏侯婴逃出成皋玉门,来到黄河以北的小修武韩信、张耳处,趁机“夺得印符以麾(指挥)召诸将,易置之”:一是即令张耳循行,备守赵地;二是拜韩信为相国(请注意,萧何此时只是汉王丞相,后来到晚年才担任相国的。而韩信此时就已经是汉王相国了,地位够高的了),收赵兵未发者击齐”,三是调曹参返回韩信大军这样曹参又一次离开了刘邦,再次成为韩信麾下(《资治通鉴。卷十。汉纪二》)。灭齐的战役马上就要开始了。
九月,韩信引兵东进,听信辩士蒯通的计谋,不去理会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放弃抵抗的现状,坚持从赵地出发,东过黄河,占领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准备随时突破齐国边界。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韩信终于偷袭了齐国的历下(今山东济南),打响了灭齐的战役。
曹参此时尽管位置相当高,已经担任右丞相(虚职)了,只比相国韩信、丞相萧何略低一格,但他依旧从“属韩信”。作为韩信的麾下,曹参参加了灭齐战役的不少战斗:一,“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淄”;二,“还定济北郡,攻相著、漯阴、平原、鬲、卢”(上述各地均在今鲁西北一带);三,“已而(跟)从韩信击龙且军于上假密(疑似山东高密 ?),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总之,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十一月,汉军终于“定齐,凡得七十余县”,夺得了灭齐战役的重大胜利。其中曹参的战绩尤为突出。除了上述记述战绩之外,他还立有“得故齐王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等等战功。
总之,在第四阶段的四大战事中,曹参打出了威名,打出了辉煌,功劳相当不薄,战绩令人瞩目。据《史记。曹相国世家》统计,曹参战功是,“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其它官职的还有六人,其表现是相当的出色。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20: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1

春二月,张良奉刘邦之命,“操印立韩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进入楚地内线作战。韩信不辜负刘邦的信任,拒绝了项羽使者武涉、策士蒯通敦促自己搞“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分裂的游说,断然派兵进击楚兵,从而有效地配合了刘邦在荥阳战场的行动,楚汉之争马上就要进入最后阶段了。
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不惜背信弃义,果断撕毁与项羽达成的“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约定,大举东进陈地固陵,打响了消灭项羽的最后战斗。韩信、彭越经过与刘邦的讨价还价,也终于“皆引兵来”。而此时的曹参并没能跟从韩信前往参战,因为鉴于“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曹参被“留(齐)、平齐未服者”,也算是曹参一生的历史遗憾!
历经了上述四个阶段以后,曹参的军事战斗生涯基本上算是结束了,尽管他后来还参加一些战斗。主要是:
一,击破张春。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冬十月,早已叛乱的陈豨,派其部将张春将卒万余,渡河攻聊城,进入齐地。理所当然地遇到曹参的阻击,破之(《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二,会击英布。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叛乱。“(曹)参以齐相(跟)从悼惠王(刘肥)将兵车骑十二万,与高祖(刘邦)会击黥布军,大破之。南至蕲(县),还定竹邑、相、萧、留(今江苏彭城南北一线)”,扫清了英布在淮北的势力。
当然啦,这些战绩比起当年来,只算是小菜一盘啦!时过境迁,曹参这位昔日战场上的主角已经变为今日的配角了。不过这两次战斗,竟成了曹参此后永远告别熟悉的军旅生涯的标志。此是后话。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8

主题

568

帖子

1120

积分

学前班

Rank: 2

积分
1120
发表于 2014-3-13 20: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对历史很有研究
没落,只有你看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2

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刘邦在洛阳“始剖符封诸功臣为彻侯”时,以曹参战功最多,在头榜十人名单中位居第一,食邑一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是刘邦定封的第一个万户侯。在随后刘邦又“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时,大家普遍认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只是在与“功人”萧何的综合实力的比较中,曹参毕竟稍逊风骚,只是“功狗”,因此,他只能名列萧何之下,位居元功十八人的第二位。除萧何外,当然还有一位足可以与曹参较量的人物,他就是韩信。问题是,此时的韩信已经从齐王改封楚王后,旋即贬为淮阴侯,尽管功劳不在曹参之下,但已是虎落平阳,成为明日黄花。他无奈得很,只能屈居曹参之下,排第三位次。
太史公在《史记。曹相国世家》大发议论:“曹相国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如此者,以与淮阴侯俱(相同、相等)。及(韩)信已灭,而列侯成功,惟独(曹)参擅(独占)其名”,这算是哪门子事?在这段行文里,太史公多多少少也算是有为韩信抱打不平、发发牢骚、出出气的意思!“林园手种唯吾事,桃李成荫归他人”(唐。耿韦《代园中老人》),“诸将封侯尽,论功独不成”(唐。 卢象《杂诗二首》),比起曹参来,韩信能不悲戚欲绝吗?能不令后人们深思吗?
更有意思的是,比起对韩信战事的详细记叙来,比起对曹参后来任齐相国、汉相国时的有声有色的记叙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曹参一连串战斗经过和战功的记叙,真可谓简单得再不能再简单了,不妨叫作“无声无色”:一,无“声”,即无语言,在曹参参与战事的四大阶段里,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仿佛曹参是个哑巴似的;二,无“色”,即无细节,战事记叙简直就像是大事记,也太过于单调枯燥了吧?什么作战的诸般细节啊,什么人物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啊,没有丝毫的披露和描述。这样说吧,叫做一点点儿亮丽的彩头都没有,行文味同嚼蜡,这是人物传记吗?真是奇了怪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在司马迁的骨子里,始终认为,韩信才是战略家,有思想、有谋略、有战略、有战术;而曹参只不过就是一员战将而已。曹参所能做到的就是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作战英勇、身先士卒罢了。这也证明,刘邦后来所说的“功狗论”还是符合曹参们的实际情况的。事实上,曹参确实独自作战很少,跟从刘邦、韩信作战为多,战斗的谋略多出自他人,他只是如实贯彻下去。对此,司马迁实在是无法笔下生花 、添枝加叶,只好据实笔录就是了。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19: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5 10: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文武双全的曹参13

尽管如此,韩信对曹参一直是比较客气的。据《史记》、《汉书》记载,在韩信降为淮阴侯的漫长日子里,“称病不朝从”,“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他“羞与绛(侯周勃)、灌婴等列”,也嘲笑自己:“生乃与(樊)哙等为伍”,就是没有贬低曹参的一言一语,可见在韩信的眼里,曹参形象还是不错的,比樊哙、周勃、灌婴强多了。能不受到韩信的傲视,这真是曹参的莫大荣耀!难得得很!看来曹参确有过人之处啊!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汉王即皇帝位,韩信徙为楚王。曹参归相印焉”。这一段史料文字,将时间先后搞颠倒了。事实是,韩信由齐王徙为楚王在先,那是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春正月的事;刘邦当皇帝在后,是同年二月的事。鉴于齐王韩信已经调离,齐地已经又王国还原为郡县制度,曹参只好将左丞相印上缴,在随后近一年的时间里,曹参究竟又担任了什么职务?记载不清。不过他没有离开齐国是实
高祖六(公元前201年)十二月,三件大事一齐来:先是韩信刘邦“会诸侯于陈,楚王(韩)信迎谒,因执之”,回到洛阳后,“赦韩信,封为淮阴侯”;其次是“(开)始剖符封功臣曹参等为通侯”,曹参列头榜头名,“功狗”们风光了一阵子;三是刘邦下诏寻找刘賈等合适人选,“王齐、荆”。到了春正月,韩王信等建议立刘賈、刘交、刘喜、刘肥为同姓荆王、楚王、代王、齐王。齐地又有了新的齐王刘肥,而曹参则担任了齐王国的相国。从此以后,他一直干到汉惠帝元年,即公元前194年,又“更以(曹)参为齐丞相”。曹参历史新的一页又开始了(《汉书。高帝纪》、《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为相国、丞相的齐国,有六郡七十三县之多,是同姓王封国中最大的。齐国长期以来就拥有盐铁之利,不愧是一个物产丰富之地,但同时也要看到齐国也是一个政治上屡出是非之地。后来韩信向刘邦伸手要齐王时,不就有这样一个理由吗?叫做“齐夸诈多变,反复之国”,讲的就是齐国在政治上不靠谱!看来,韩信对齐国的印象那可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事实为根据的。别的姑且不论,仅从陈胜、吴广起义以来,这里“自产自销”的大大小小的齐王就有就有八个人、九人次人之多,简直就是叠罗汉!由此可以看出齐国当时的形势的确够混乱的:山头林立,派别纷杂,时而联楚反秦,时而联赵反楚,时而联楚反汉,时而与汉讲和,各股势力墙头草般随政治风向乱刮一气,实在令人眼花缭乱、琢磨不透:这是怎么啦?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15: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4

一是田儋。
田儋原本是故齐王田氏的后人,其从弟田荣、田荣之弟田横,均为望族豪强,“能得人”,很有号召力。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周市奉陈胜之命令,“北侚魏地”,进据齐地狄城(今山东博兴)。九月,田儋趁机借力起兵,杀死秦狄令,自立齐王,成为当时第三个自立为王的人物(第一个是赵王武臣,第二个是燕王韩广)。回过头来,他就将周市从齐地赶回魏地,自己“率兵东略定齐地”,将齐地完全控制起来,挺了不起的。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陈胜在章邯打击下兵败,又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杀害,起义军备受重挫。章邯掉头攻打魏王咎。魏王咎求救于田儋援助,结果田儋和魏相周市牺牲于临济(今河南封丘东),魏王咎被迫“约降”而自焚。田儋余兵由从弟田荣收拢,“东走东阿(今山东阿城),章邯追围之”,形势严峻。
二是田假。
“齐人闻田儋死,乃立故齐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为相,(田)角弟(田)间为将,以距诸侯 ”。八月,在项梁援助下,刚刚击败章邯的田荣只许自家称王,不许他人染指,于是“乃引兵归,击逐(田)假”等,田假于是逃向楚,而田角、田间逃向赵。
三是田市。
田市是田儋的儿子,由田荣立为齐王,田荣为相、田横为将,经过努力,遂“平齐地”。项梁为了击溃章邯,“使使趣齐兵共击章邯”,这确实是头等大事。但是,田荣却节外生枝,非要以“楚杀田假,赵杀(田)角、(田)间”为前提。结果楚、赵不听,齐亦不发救兵,导致“章邯果败杀项梁,破楚兵,楚兵东(退)走,而章邯渡河围赵于钜鹿”,后果十分严重。从此,项羽与田荣结怨。
[s:29]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5

帖子

33

积分

满月宝宝

Rank: 2

积分
33
QQ
发表于 2014-3-17 16: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这个版块,才发现我不是文学这块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9: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4

四是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项羽经过努力,“既存赵,降章邯、西灭秦、立诸侯王”。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关中项羽大封诸侯王时,故意将田荣、田横甩在一旁,又将齐地一分为三:原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为齐王,原齐王建之孙田安为济北王。
五是田荣。
项羽“以(田荣)负项梁,(又)不肯助楚攻秦,故不得王”,“而赵将陈余亦失职,不得王”。田荣和陈余自然“俱怨项羽”,于是两人联手对抗项羽。高祖元年五月,田荣“将兵助陈余,令反赵地”。同时,发兵“以距击田都,(田)都亡走楚”;接着“(扣)留齐王(田)市毋之胶东”,田市惧怕项羽而偷偷溜走。结果于六月,被田荣追杀于即墨;秋,七月“还攻杀济北王(田)安”。齐地三小王被一一剪灭后,田荣“自立为(齐)王,尽并三齐之地”。尚有余威的田荣还一度指使彭越击楚,竟然大破楚将肖公角。
对此,项羽岂能容忍?“项王闻之大怒,乃北伐齐”。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春,正月,项羽进军齐地城阳(今山东菏泽北),结果田荣并不是对手。“齐王荣将兵会战,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此时的项羽本应安抚齐地,不料并没有接受以往的教训,依旧是烧杀、屠城那一套:“项羽逐(一)烧夷齐城郭,所过尽屠破”。结果,项羽虽然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却失败了。他的不讲政策、不讲军纪的老把戏,认为滴树立了自己的对立面,弄得齐地怨声载道,迫使“齐人相聚畔之”,对抗项羽。
田荣死后,其弟田横于同年三月,“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客观上为远在关中的刘邦趁虚而入、东进彭城,提供了可乘之机。果然于四月,刘邦亲自率领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彭城挺进。项羽无奈只好从齐地撤退,回击彭城,开始与刘邦较量,后来则转移到荥阳,开始长期对峙。而项羽从齐地撤退、长期与刘邦较量一事,又为田横复收齐城邑以拒楚创造了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又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9: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面向阳光 的帖子

面向阳光:进入这个版块,才发现我不是文学这块料! (2014-03-17 16:42)
谢谢你的关注!
其实文学版块大得很!各有各的思路和写法!千万不要拘泥于他人的路子!先投入战斗,然后再看分晓!这是拿破仑说的,有道理啊!洛阳高泰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2: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5



六田广。
田广为齐王是名,其实“政事无巨细皆断于(田)横”。 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田横“闻汉将韩信引兵且东击齐”,指使驻“军历下(今山东济南)以距汉”。结果是刘邦派郦食其前来游说“连合”一事,田横“然之”,表示同意,“于是乃罢历下守备,纵酒,且遣使与汉(和)平”。不料,早就驻军齐地平原一带的韩信于十月,果断偷袭历下军,因入临淄。齐王广、齐相田横以为郦食其欺骗自己,于是就将他烹杀之。然后兵分三路,与韩信周旋于齐地。齐王田广率一路退走高密,结果在韩信、曹参的打击之下,于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被迫当了俘虏;那个领兵十万、傲气十足的楚援军大将龙且也被破杀。
七是田横。
逃往博阳的齐相田横一路,闻齐王田广死讯后,立即采取一些应急措施以对付汉军。他先是在汉将灌婴追守相田光、已经到博阳城下之时,“自立为(齐)王”;随后,他迫切希望能打一个胜仗,改变一下局面。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田横被灌婴结结实实地痛打了一顿:灌婴“败(田)横军于赢(今山东莱芜北)下。”田横无奈,只好“亡走梁,归彭越”。(奇怪的是,后来“彭越、田横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竟能间接帮助汉军灭楚,见《汉书。高帝纪》。)随后,韩信又进兵胶东杀死田既,灌婴又在千乘(今山东博兴)杀死齐将田吸。
到此,韩信、曹参、灌婴等已经基本控制了齐地。齐地问题的迅速解决,为刘邦最后总动员全歼项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韩信“引兵诣陈”、奔赴剿灭项羽的会战之后,“(曹)参留平齐未服者”,担负着稳定齐地的重任(《史记。萧相国世家》)。
发生在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的垓下之战,是刘邦彻底击败楚军,获得了楚汉之争的全面胜利的标志。春正月,韩信更立为楚王,立有战功的彭越被封粱王。面对汉军大胜之局已定,田横知道齐国怕是不行了,顿时紧张起来:“惧(怕)诛(杀)”,于是就赶紧离开彭越,另找活路,于是“与齐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坞中(海岛上)”,企图打算继续负隅顽抗。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0: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5

这件事情在刘邦看来,绝非小事一桩,而是关系到齐地以后能否安保持安定的大事。对此,他已经清醒地预见到:“以(田)横兄弟本定齐,齐人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收,后恐有乱”,于是便连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乃使使赦田横罪而召之”。结果得到田横的拒绝,理由是:“臣(曾经)烹杀陛下之使郦(食其)生。今闻其弟(郦)商。为汉将。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 不过,田横的态度不再那么强硬蛮横,只是对自己的“历史问题”有些顾虑。那好办,还有戏!
二,“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至,(你的)人马从者(倘若)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郦)商状”。这是有针对性地解除田横的顾虑。因为田广、田横曾诛杀郦商之兄郦食其,担心郦商会趁机报复他们 。瞧,刘邦考虑问题那可是相当细致的!
三,借齐使者捎话曰:“(如果)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倘若)不来,且举兵加诛(杀)焉”,恩威并举两手抓。后来田横果然来到洛阳,准备拜见刘邦。只是出于自己的各种顾虑而绝然自杀了,“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报告刘邦)。”
四,刘邦闻状,大发感慨,称赞不已:“嗟乎,有以,(田横起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非贤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以王者礼葬(田)横”。“(田横)既葬,二客穿其冢(墓)旁孔,皆自刎,下(人们个个)从之”,“帝闻之,大惊”:人世间竟然还有如此真情实意,实在难得!还是安抚为宜。
五,刘邦“以(田)横客皆贤,(剩)五百人尚在海中,使使召之;(五百壮士)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演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百壮士集体自杀的悲剧,显示了齐人那种宁折不弯、宁死不屈、重情重义的精神和劲头。埋葬田横的墓址至今尚存,位于洛阳偃师西310国道南,民间俗名曰:“田横墓”。后人们欲治理齐国时,不能不对此故事思之再三。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6: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anxiangni 的帖子

anxiangni:请求楼主回答俺的问题:
曹参的参应念 shen 还是 can ? (2014-03-27 20:28)
读c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6: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anxiangni 的帖子

anxiangni:楼主没有包扩萧规曹随的由来。
曹从齐来京城替萧做官。 (2014-03-27 20:32)
请看到文字的最后!有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30 15: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6

但不管怎样,以田横自杀为标志,齐地的长期动荡的局面总算是告一段落,马拉松式的齐地战事也宣告基本结束了(《汉书。田儋传》)。
因此,如何治理积重难返的齐国,这是明摆在曹参面前的新课题;更何况,曹参本是武将出身,现在必须要来一个大转身:弃武从文,从事自己原来并不熟悉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这似乎更是一个新难题:总不能骑马打天下,还骑马治理天下吧?所以,要坚决落实刘邦那个“除秦苛法、与民休息”的总方针,曹参就不能不加快转身的速度,尽快地在治理齐国的实际工作中拿出自己的主意和办法。
第一,他提出了“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黄老”治齐方略。
起初,曹参担任齐丞相之后,考虑到刘邦非婚儿子—齐王刘肥“(年)富春秋”,又缺乏政治经验,是个凡事依靠不住的主子,只能自己多动点脑筋。对秦代苛法的内容和弊端,曾在秦官场基层混过两天的曹参是有切身体会的,或者说是了如指掌的。抛弃极端化了的韩非那一套法、术、势治国方略,是势在必行的事情。那一套老办法,是千万不能用了。
哪现在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治国方略比较合适呢?为此,他曾经召开“长老诸先生”座谈会,“问所以安集百姓”的方略。结果那些“齐故诸儒以数百,言人人殊”,说法不尽相同,且不得要领,弄得“(曹参)未知所定”。看来,曹参对儒家那一套“施仁义、兴灭国、举逸民”说辞,实在是听不进去,也不感兴趣。的确,那套东西空谈可以,但实在是难以切中时弊、救民于水火。于是继续探索。
这时,他又“闻胶西(胶水以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可惜,细节没有记载。不过,曹参听了盖公的这一套,正合己意,觉得有门。于是就干脆“避正堂,舍盖公焉”,以便随时向盖公请教,全面掌握“其治要用黄老术”的那一套。
[s:23] [s: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22: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anxiangni 的帖子

《史记》、《汉书》都有记载!《资治通鉴》也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 22: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7

曹参掌握运用这一套东西究竟有哪些要点,史料没有更多的记载。后人们只能从黄老学说中去揣摩就是了。像“无为而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老子。四十八章》),都是可以成为曹参拿来利用的思想。“无为而治”,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指与常规或常理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有为”。
曹参作为地方官员,他对汉中央政府(刘邦及萧何)制定的那些大政方针的当然是积极贯彻的(叫有为,志在有治);为此,他专心致志,避免节外生枝、另搞一套、瞎折腾(叫无为、好静),以免得妨碍大事。“有为”与“无为”密切结合,“无为”是“有为”的保证,“有为”是“无为”的目的,这才是曹参搞“无为而治”的关键。如果把曹参为相理政,理解成对齐国大小百事一概不管不问,听之任之,随便弄!那是误读。哪有那种“不理政事而政事通顺”的好事?曹参“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效果比较明显,正是他坚持“无为而不为”的结果。
第二,他“礼下贤人”。
“人才之难,古今同病”(宋。苏轼《乞留刘攽状》),说的是人才难得,尤难驾驭。因此,凡干大事者,必须要攻克此“难”。尊重知识、尊重尊重人才,那是必须的。“礼贤下士”就是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起码前提与具体表现。曹参如何重视人才,史料记载不多。在《汉书。蒯通传》中,只留有“至齐悼王(刘肥)时,曹参为相,礼下贤人”的寥寥数语。该传为了能突出蒯通,特意强调是曹参“请(蒯)通为客”的。因此,可以从蒯通被重用入手,来管窥曹参善于用人之一斑。
这位蒯通十分了得,是上了《史记》、《汉书》人物传附传的历史名人。蒯通,涿郡范阳人(今河北徐水北),是一位以口舌谋生的辩士。早年,他还有一位志向相同的好齐人安其生。俩人曾经向项羽提出过不少建议。虽然项羽压根就不采用他们的谋划,但也对之客客气气,还非要要封赐两人不可。不料,蒯、安两人坚持“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卒不肯受”,活得相当有骨气。
[s:23] [s: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20: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8

后来在武臣、张耳、陈余“略定赵地”的时候,极力游说武臣,未动一刀一枪,降下燕赵三十余城的,是蒯通;在韩信已破代赵、降燕,东击齐时,曾游说韩信不去理会郦食其已经“说下”齐地的事实,成功偷袭历下,占据临淄,为后来平定齐地打下基础的,又是蒯通;当韩信伸手要齐王之后,又游说韩信脱离刘邦,“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险些成功策反韩信自立的,还是蒯通。当韩信出了所谓“谋叛逆”问题之后,刘邦要收拾鼓动者蒯通,“欲烹之”。蒯通又通过“狗各吠非其主”的狡辩言辞,说服了刘邦,从而获赦。被赦免之后,他又来到曹参为相的齐国,想干点什么。结果曹参不计较他那点历史旧账,照样“请通为客”,礼遇之,言听计从。看来,曹参的肚量真能撑船啊,他若当不上宰相,简直就对不起他的“肚量”了。
由于齐国的局势长期以来动荡不宁,不稳定,乱折腾、翻烧饼的事件层出不穷,弄得一些很有才干的贤人也无辜地被卷进政治漩涡里,白白浪费了才华。比如,“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所以)劫(挟持)齐士(知识分子),不与者死!”结果,“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难逃)中,(勉)强从(之)。及田荣败,二人丑之(陷于困境),相与入深山隐居”。现在齐地已定,知情人想起了他们,就来找蒯通说明情况:“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国莫若先生者。先生知(道)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不是凡人啊),何不进(推荐)于相国乎?”问题反映得好,反映的对!
蒯通立即说服了曹参,曹参“敬受命”,将两人“皆以为上宾”。至于两人帮助曹参都干过什么,可惜史料没有记载。
据《汉书。高祖五王传》记载,曹参还抬举过一个名叫魏勃的无名之辈,此人后来竟能鼓动起齐王率先讨伐诸吕集团,成了个人物。
[s:23] [s:23] [s: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