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招远论坛 返回首页

admin的个人空间 https://www.zhaoyuan365.com/?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拉贝日记》的真实与非真实(转)

已有 345 次阅读2009-5-30 15:37

我是在429《拉贝日记》上映的第一天就观看了这部中德合拍影片。如同我在公映第二天观看《南京!南京!》一样,走进影院时天气正常,但当我在晚上9点走出影院时,天都在下雨,似乎在为当年蒙难的同胞哭泣。


当两个小时的《拉贝日记》演到四分之一的时候,我就想,这部影片在德国得到多项大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个日本盟友德国的纳粹党员,在遥远东方,面对杀红了眼的日本法西斯强盗,从屠刀下拯救了20多万人的生命。约翰.拉贝在70多年前所做的事情,不仅让中国人永远铭记,也值得让德国人为之骄傲。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日记记录的真实的历史,构成了《拉贝日记》真实性的基础。也注定了这部影片会使观众感动。


正如有些评论指出,该片一方面是对拉贝先生的纪念,另一方面也借助外国人之口,把很多西方人不了解、加害方一些人至今不认账的事实再次告诉了世人。从这方面考虑,即使片中主要角色都是西方人,即使导演不接受在影片中安排一个贯穿始终的中国强者形象,但做为一个中国观众,我也可以接受和容忍。


据称,把《南京!南京!》拍成黑白片是为了“真实”。而我以为,彩色的《拉贝日记》也同样真实,因为真实的现实世界也是不可能只有黑和白两种颜色的。年轻的傅瑞安导演显然是一个营造真实环境和场景的高手。那些老式但体积巨大的机器、厂房,老式的电话接线机和接线员,老式但又有些洋式的医院,老式而庞大的轮船和码头,老式的日军坦克、飞机和老式的国军战车,都把观众带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地点。


在人物的塑造方面,我以为《拉贝日记》中的人物也或许更为丰满和真实。除了拉贝以外,如女子学校的杜普雷校长、日本官军朝香宫鸠彦都是有人物原型的。而有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基础,就为导演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提供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和空间,只要不偏离基本的真人真事。


拉贝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但他是一个善良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好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人性的本能。面对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他本能地要求打开工厂大门,把员工放进来避难;面对日军可以让他从战俘中挑选司机的允诺,他尽最大努力多挽救一些人的生命。他并非从一开始就愿意留下来拯救生命,他也曾主张交出藏在贫民中的军人,他还曾既希望于他的元首希特勒能主持公道。这些对人物形象的多角度描写塑造,加上拉贝夫妇之间的伉俪深情,拉贝和威尔逊大夫之间的误解等等,都丰富了影片的人物形象,并增加了影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无需忌言,影片在真实的主旋律下,也有一些不真实的成分。当张静初饰演的琅书被两名日本军官跟踪后,笔者心里便为之一惊:看来她死定了。但她那个显然还在小学生年龄段的弟弟,两枪击毙两个鬼子,使她转危为安。接下来,她在大批日军的眼皮下跑进了女生宿舍,日本军官在证明这些人都是女性后竟然痒痒而去,这在宁可错杀一千的大环境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而在战事激烈、日军屠城的日子里,琅书与犹太裔德国外交官邂逅街头、似一见钟情,后又再次相遇,感情进一步升温,也似有天方夜谭的色彩。


此外,安全区得以被保护下来,根本的原因竟是日军少佐偷听了长官的谈话后故意透露给了拉贝先生。这位少佐对皇军的背叛、对中国人的恩德,可大大超过了《南京!南京!》中给两名中国军人放生的“角川兄”了。而最大的一个虚构场景和情节是:拉贝离开南京时,在码头受到了成千上万中国民众的欢呼,而这一切又是在日军眼皮底下发生的。导演傅瑞安说,因为拉贝生前受到不公正待遇,所以这样安排,算是给他一个补偿吧!可以理解。愿拉贝先生在天之灵能够因此欣慰。


尽管有一些不真实的成分,但我们依然会为真实的拉贝、为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影片的创作者为再现真实历史所做的努力而感动。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