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0 20: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5
原来陈豨这位赵相,有个“爱好”,这就是喜欢模拟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无忌,大养宾客。他还经常怂恿宾客们结队招摇过市,弄得规模不小、动静挺大。新任的赵相周昌一看,气不打一处来,这算是什么名堂?不行!于是就“求入见上(刘邦),具言(陈)豨宾客 甚盛,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给陈豨上纲上线了!
刘邦自然不敢忽视,于是就“令人覆案(陈)豨客居代者诸不法事,(结果)多连引(牵连出陈)豨”。谁知,这一查,竟成了导致陈豨反叛的导火线。
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秋,九月,陈豨勾结匈奴,公然叛乱了。于是一场反叛与平叛的战斗由此打响,一直到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的十月,平叛的战斗方才结束。为此,朝中的大臣和武将几乎都卷进去了,经受考验。平叛一环连着一环,此起彼伏,韩信、彭越、英布就是在此时段一个个被全部消灭掉。乱哄哄的一、二年时间,在赵国就这么毫无意义地过去了。什么落实“除秦苛法、与民休息”,那简直就是奢望,根本无法进行。陈豨不干,不足为奇!而挺有能力的周昌也根本就没有施展作为的条件和环境。这就是周昌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曹参治齐的确是先走一步,且成效显著。不要说赵国,就是其他的地方也一样,都没能象曹参这样能全面认真地贯彻与民休息方针的。因此,齐国国力的发展挺快,就不足为奇了。这从齐国参与平叛陈豨和英布的两次用兵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次是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十一月的事情。当时,陈豨三大主力之一的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攻聊城”,结果“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这个所谓的“齐将”就是齐相国曹参。
第二次是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十月的事情,刘邦赶到蕲县西部前来部署围剿叛王英布诸事宜,只见英布“兵精甚”,“军置陈如项籍军,上(刘邦)恶之”。但是刘邦经过努力,还是将英布赶过淮河,迫使其逃窜到长江以南。这当中,曹参也是功不可没。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黥布反,(曹)参以齐相国从齐悼王(刘肥)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刘邦)会击黥布军,大破之”。瞧!一个封国竟出动了十几万之多的兵力,不正反映了该封国的经济实力吗?其它封国能做到吗?这就充分证明:曹参治理地方卓有成效,政绩显著,不亚于其显赫的战功。
曹参既然功高一筹。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即进入汉朝廷,担任相国之职,只是早晚的事情。
[s:23] [s: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