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招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gaotaishan1944

[好文分享] 文武双全的曹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8: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19

据《汉书。高祖五王传》记载,曹参还抬举过一个名叫魏勃的无名之辈,此人后来竟能鼓动起齐王率先讨伐诸吕集团,成了个人物。
这个魏勃,其“父以善鼓瑟见秦皇帝”,“及(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可是因“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埽齐相舍人门外”,这个“埽”,就是将树枝、石头用绳子捆在一起,作成一个圆柱体。这当然引起了齐相舍人的注意,“舍人怪之,以为物,而司之”,缴获以后才发现是魏勃搞的古怪名堂。魏勃交代说:“愿见相君(曹参)无因,故为子埽,欲以求见”。用这种办法求见相国,也算是绝技高招,表明魏勃脑子管用、点子挺鲜,“于是舍人(向曹参)见(引荐)(魏)勃”。曹参二话不说,立即“因以为舍人”。从此,魏勃“壹(一心一意)为参御(与)言事,(曹参)以为贤,言之(齐)悼惠王。”正巧,此时齐悼惠王开始有了自己可以安排二千石以下官员的大权,于是“(齐)王召见,拜为内史”。齐哀王即位后,魏勃更受重视:“(魏)勃用事重于(齐丞)相”。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太后病故,以赵王吕祿、吕王吕产为首的诸吕集团“欲为乱”,只是“畏(惧)大臣绛(侯周勃)、灌(婴),(暂时)未敢发。”刘氏宗室“朱虚侯(刘章)以 吕祿女为妇,故知其谋,乃阴令人告其兄齐(哀)王(刘襄),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刘兴居)为内应,以诛诸吕”,(但也错误地欲“立齐王为帝”。那不是趁机搞国家分裂吗?不对!)齐王于是召集包括其舅驷钧、郎中令祝午、已经是中尉的魏勃商量“阴谋发兵”,惟独“齐相召平弗听。”须知,齐相召平是皇帝派往齐地的政治代表,在军事行动上只能听命与皇帝。他“弗听”齐王,是忠于职守的表现。
同年的八月,齐王“欲使人诛相(召平)”,召平相“闻之乃发卒卫(齐)王宫”,双方形成对对峙。在这一触即发的情况下,魏勃知道:“(齐)王欲发兵,非有(没有)汉虎符验也”,不能调动军队啊!可是,这虎符岂能是随随便便搞到的?为此,就只能对召平实施欺骗手段:一方面当面表扬“相君卫王,固善”;另一方面不妨“请为君(让我替你)将兵,卫王”,即由魏勃亲自卫王,保证军队不能出问题。召平轻信了,就将兵权交给了魏勃。魏勃兵权在握后,反“以兵(包)围相府”。身陷陷阱的召平知道中计了,由于自己的轻信失误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败局。无可奈何的召平,只能自杀了事。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8: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

时值清明,对招远高氏远祖,真诚地祭奠了!
水有源,树有根,人岂能无祖?
再下绝不做无愧于祖上之事!杏坛侧旁育桃李,辛勤耕耘有秀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3: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gaotaishan1944 的帖子

差!应为“在下绝不做有愧于祖上之事!”致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13: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0

事后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魏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同时,齐王又欺骗琅琊王刘泽到自己的都城临淄“计事”,扬言要将平定关中之乱的军队大权交给刘泽。结果,刘泽一到临淄就被齐王和魏勃强行扣留,由祝午将琅琊国的军队控制起来。刘泽无奈只好也撒谎说:齐王乃是齐悼惠王的长子、高皇帝刘邦的嫡孙,当立为帝。我去关中说说才是!于是刘泽就远走关中,溜之大吉。
在魏勃的鼓动下,“齐遂举兵西攻济南;遗诸侯王书,陈诸吕之罪,欲举兵诛之”。当时奉相国吕产之命的灌婴将兵击齐,走到荥阳时,灌婴觉得事情有些不对:“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不对头!于是,“乃留兵屯荥阳,使人喻齐及诸侯,与连合,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结果“齐王屯兵(齐国)西界待约”。
事实表明,正是齐王大军的起兵,并在齐界巡游,还有灌婴率军在荥阳停止东进,并就地驻兵给诸吕集团造成了很大压力,使他们谋杀长安诸位大臣的行动迟迟不敢迅速出手,从而贻误了战机。结果汉旧将军、大臣周勃、陈平等人则利用了这一段较为富裕的时间,将诛杀诸吕的事宜部署得有条不紊。一场尽诛诸吕的事变,就要开始了。应当说,魏勃为周陈等人后来能够一举诛杀诸吕,是有功的。
[s:23]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2: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2

但“世事无常,人世亦无常”。有功的魏勃不久反而遭忌了,他的政治生命到此却戛然而止了。原来灌婴在荥阳时,“闻魏勃本(是)教(唆)齐王反,(现在关中)既(已经)诛(杀)吕氏,罢齐兵,(于是)使使召责问魏勃”,魏勃于是就这样解释道:“失火之家,岂暇(有空)先言丈人后救火乎?”,意思是说,社稷将危(险),故举兵诓之,没有功夫等待诏命。这个说法成立。但是魏勃仿佛有些心虚,说话时,“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此时的魏勃与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挺奇怪的。灌婴孰视他好一阵子,讥笑到:“人谓魏勃勇,(其实)妄庸人耳,何能为乎?”,人不咋地!结果灌英的这么一句评语,就决定了魏勃的命运:“乃罢(魏)勃”(《资治通鉴。卷十三。汉纪五。高后八年》)。
灌婴凭什么就说魏勃就是“庸人耳”?就凭他那一看吗?如此草率地对待一位齐国人才,是不是过于孟浪啦?同样一个人,在曹参那里是宝贵人才,在灌婴那里竟是庸人!两者识人的差距也太大了!这样看来,所谓的“绛灌无文”,不就是与鄙视知识、鄙视人才相联系的同义语吗?
至于魏勃后来的下场如何,不见记载,反正他是倒大霉了,消失了!他个人的去向,此时已经并不重要了。我们所关心的是,像魏勃这样的能人一度能进入曹参眼里,并受重用,就足以说明曹参“礼贤下士”绝非空言!
可见,曹参九年的治齐,实质是要在“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黄老”治齐方略的指导下,保持齐地的稳定、民众的安定。这在当时的汉初,齐地已经成了全国推行“黄老”治国方略的试验田,而且是一块成功的试验田。
[s:29]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17: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3

比较是一个辩证的科学方法。为了证明曹参相齐的政绩是何等优异和突出,不妨来一个横比:对照一下近邻赵国的那几位先后任的相国,看看他们究竟是如何治理赵地国的,结论就会更加清楚。
首先看一下赵相贯高的动作吧!
张耳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夏,刘邦立张耳为赵王。第二年秋,张耳去世。其子张敖袭封赵王,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其相为贯高、赵午。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二月,刘邦平定韩王信时,从受困的平城返回时,路过赵国。赵王张敖,既要尽为臣之责,又要尽为婿之义,显得毕恭毕敬太过头了。不仅“旦暮(亲)上食,体甚卑,有子婿礼”(《汉书。张耳传》),而且对刘邦动辄“箕踞骂詈,甚(怠)慢之”听之任之。赵相贯高、赵午时年六十有余,曾是张耳的客人。目睹了张敖的所作所为,两位老头实在忍无可忍,一致埋怨:“吾王孱(弱 )王也!”,并向张敖表示:“今王事皇帝甚恭,皇帝遇王无礼,请为王杀之(刘邦)”,顿时杀气腾腾。尽管张敖竭力劝阻,仍然挡不住两人的谋杀行动:扬言:“事成归王,事败独身坐耳”,一付誓与刘邦血战到底的架势。
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冬,刘邦追击韩王信的残余,路过赵国的东垣(即真定,今河北石家庄)。贯高等则派人埋伏在柏人县(今河北隆尧西)的一所墙壁中,企图寻机谋杀刘邦。只是刘邦第六感直觉地感到:“柏人者,迫于人”,有些危险,于是就夜不留宿,匆匆离开了,贯高谋杀刘邦未遂。
不料,到了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十二月,一年多过去了,事情却败露了。原来“贯高怨家知其谋,上变告之”。这一下,惹恼了刘邦。“于是,上逮捕赵王诸反者”。贯高还算是一个“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汉子,于是就独自揽起所有责任,以便竭力保住赵王张敖。结果,张敖保住了,但王位却保不住了,于同年春正月,被降为宣平侯。而贯高遇赦后,不愿蒙受“人臣有篡弑之名”,于是“乃仰绝亢而死”。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4: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4

身为赵相的贯高等人不是瞎胡闹吗?为了照顾主子赵王颜面,竟胆敢谋杀皇帝,这也太过分了吧?其影响之恶劣,确实罕见!简直是目无国法!至于他对赵国的地方事务是如何治理的,估计人们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哪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啊?
东汉史学家荀悦对此这样评论:“贯高首为乱谋,杀主之贼;虽能证明其王,(但)小亮不塞(堵住)大逆,私行不赎公罪”。司马光也认为:“高祖骄(横)以失臣,贯高狠以亡君。使贯高谋逆者,高祖之过(引起)也;使张敖亡国者,贯高之罪也”(均见《资治通鉴。卷十二。汉记四》)。这样的赵相国能为“除秦苛法、与民休息”的方针作些有益工作吗?看来挺难!小不忍则乱大谋,贯高不是添乱吗?为主子争那么一点点面子,弄得兵刃在手、鸡飞狗跳墙的,值吗?可见,贯高比起曹参这座高山来,简直就是一杯黄土。此时的贯高尽管有条件去落实“除秦苛法、与民休息”的方针,他就是不弄,非忙点别的不可。这就是贯高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再来看看另外一位赵相国周昌的情况吧!
周昌任赵相国前,赵国已经有了一位相,名叫陈豨。他是在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二月,刘邦前往平定韩王信叛乱、从平城返还赵国时任命的。因为,当年赵王张敖曾受刘邦怠慢;代王刘喜在匈奴进攻面前弃国逃回洛阳后,一度由刘如意为代王。因此,对赵代之地,那时的刘邦是很不放心的。为了表示自己对陈豨是看重的,刘邦竟同时委任他两个职务:一是赵国相,牵制张敖;二是监赵、代兵,“边兵皆属焉”(《汉书。韩信传附陈豨传》),军权相当大。
不久,赵王张敖被刘邦降为宣平侯,年仅十岁刘邦子如意被改封为赵王(原为代王),由周昌为相。周昌本来是汉朝的御史大夫,曾以坚决反对赵王如意当太子而闻名,也算是个能人。刘邦因为担心“(自己)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就有意安排周昌到赵国任相,让他来保护赵王如意。周昌一到赵国,就发现陈豨成天是不务正业啊!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20: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5

原来陈豨这位赵相,有个“爱好”,这就是喜欢模拟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无忌,大养宾客。他还经常怂恿宾客们结队招摇过市,弄得规模不小、动静挺大。新任的赵相周昌一看,气不打一处来,这算是什么名堂?不行!于是就“求入见上(刘邦),具言(陈)豨宾客 甚盛,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给陈豨上纲上线了!
刘邦自然不敢忽视,于是就“令人覆案(陈)豨客居代者诸不法事,(结果)多连引(牵连出陈)豨”。谁知,这一查,竟成了导致陈豨反叛的导火线。
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秋,九月,陈豨勾结匈奴,公然叛乱了。于是一场反叛与平叛的战斗由此打响,一直到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的十月,平叛的战斗方才结束。为此,朝中的大臣和武将几乎都卷进去了,经受考验。平叛一环连着一环,此起彼伏,韩信、彭越、英布就是在此时段一个个被全部消灭掉。乱哄哄的一、二年时间,在赵国就这么毫无意义地过去了。什么落实“除秦苛法、与民休息”,那简直就是奢望,根本无法进行。陈豨不干,不足为奇!而挺有能力的周昌也根本就没有施展作为的条件和环境。这就是周昌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曹参治齐的确是先走一步,且成效显著。不要说赵国,就是其他的地方也一样,都没能象曹参这样能全面认真地贯彻与民休息方针的。因此,齐国国力的发展挺快,就不足为奇了。这从齐国参与平叛陈豨和英布的两次用兵中就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次是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十一月的事情。当时,陈豨三大主力之一的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攻聊城”,结果“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这个所谓的“齐将”就是齐相国曹参。
第二次是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十月的事情,刘邦赶到蕲县西部前来部署围剿叛王英布诸事宜,只见英布“兵精甚”,“军置陈如项籍军,上(刘邦)恶之”。但是刘邦经过努力,还是将英布赶过淮河,迫使其逃窜到长江以南。这当中,曹参也是功不可没。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黥布反,(曹)参以齐相国从齐悼王(刘肥)将兵车骑十二万人,与高祖(刘邦)会击黥布军,大破之”。瞧!一个封国竟出动了十几万之多的兵力,不正反映了该封国的经济实力吗?其它封国能做到吗?这就充分证明:曹参治理地方卓有成效,政绩显著,不亚于其显赫的战功。
曹参既然功高一筹。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即进入汉朝廷,担任相国之职,只是早晚的事情。
[s:23] [s: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6: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6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的四月,刘邦“崩于长乐宫”,于世长辞。萧何又成为汉惠帝的相国。汉惠帝二年(公元前)秋,七月,一代贤相萧何去世。萧何临终前的一段时间,已经病得厉害。这期间,汉惠帝来探望他,向他提出了“君百岁后,谁可代君者”的问题。萧何谦虚地讲:“知臣莫如主”。汉惠帝又问:“曹参如何?”萧何点点头曰:“帝得之矣!称死不恨矣!”,将相国之班交得毫无遗憾。
其实萧何与曹参两人的关系挺微妙的:“始,(曹)参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隙(隔阂);至(萧何)且死,所推贤惟(曹)参。”足见萧何荐举曹参完全是出于公心的,说他是“高风亮节”,不为过誉 。这与刘邦事先向吕后透露的关于丞相接班人选的政治交代,也是不谋而合的。果然没过几天,惠帝决定以由曹参为相国,并派使者前往齐国召之。
“心有灵犀一点通”。与此同时,曹参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后,立即命令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拿出了一付担任相国“舍我其谁与?”的劲头。很快使者就来了,曹参为相的消息证实了。曹参就要告别他曾经担任九年丞相的齐国啦!总得有些政治交代吧?那好,曹参对其继任丞相的傅宽(时任齐右丞相)交代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这里的寄,就是寄托、寄放,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地方监狱和市场的管理上,不能把监狱和市场搞乱了!
真奇怪?工作那么多,千头万绪的,为何曹参只讲了“狱、市为寄(托)”?傅宽又追问一句:“治(国)无大于此者乎?”曹参一听,后继者也不太理解啊!
[s:23] [s:23] [s: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9: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7

于是,他又十分认真地啰嗦一番:“不然!”,重视这个问题不等于说治国唯此为大,这是两回事!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也就是说这两个地方,一个关乎着社会治安,另一个关乎着经济和市场秩序,都是兼容并畜各种势力的集中地。它们应是个抑恶扬善的场所,也应是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是否良好的标志。因此,不能不重视对它们的管理。
具体来讲,对那些影响地方治安和破坏经济秩序的的作奸犯科之人,首先应及时予以惩罚,同时也要留些出路和余地。不留出路和余地,不是好政策。倘若一味地穷究极刑,势必会让那些奸犯科之人感到毫无出路,感到绝望;一旦感到绝望,就会挺险而走,必然导致祸乱。秦朝苛法极刑的程度如何?够厉害、够极端了吧?结果如何?竟是天下畔(叛)之!这就是教训啊!“(倘若)今君扰(打扰、扰乱、穷追不舍)之,奸人安所容也?”,那还不让他们只有死路一条吗?那么天下能不乱吗?所以“吾是以(它为)先之”,必须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上,予以重点治理。
很显然,曹参在这里谈论的话题,正是出自于秦朝苛法的历史教训,去竭力地保持整个齐地的“清净”和安定。要除秦朝苛法,破乱反正,就应当综合整治;而治理监狱、治理市场则是前沿阵地,是一个再合适不过的切入口。所以不能不将其优先放在齐相国的眼中,不能不放在极其靠前的位置上。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5: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8

曹参为汉相国一共三年,即从汉惠帝二年七月至汉惠帝五年八月。在这三年的时段里,他将成功治理齐国九年的试验成果,及时运用到治理全国范围的行政事务中去,全面推进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
一是,决意“无为”,“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道理很简单,刘邦萧何前期已经就法制、立国规模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那些东西是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结合了汉初经济凋敝、急需恢复发展的实际而制定的,是长期管用的。现在,就是要在执行中下功夫,不折不扣地落实。不要奢谈“有作为”之类高调,不去另搞一套花里胡哨的花架子,不去瞎指挥、乱折腾。需要的是无章立章、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按章行动。简单讲,就是“以道化其本,不欲扰其末”,要着眼于树立“道”的权威,在“化(根)本”上下些力气;不要总盯住“末”(枝节)”不放,扰乱不止,那是本末倒置。
二是,别具一格地挑选相国府的官员。
曹参知道为了贯彻与民休息的方针,必须有一批能理解自己意图的相国官员。在当时的条件下,官员任免的大权都在皇帝手里,相国用人权极为有限。曹
参也只能在不突破用人底线的范围内,搞些动作:一,“择郡国吏”,强调要从下一层次里圈子里选择有执政经验的员吏,不搞平级调动;二,选用“木拙于文辞,重厚长者,击召除为丞相史”,专要些笨嘴笨舌的,巧舌如璜的靠边;三,摒弃“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动不动就好给别人上纲上线的,追名逐利的,也都一边呆着去;四是,“(曹)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以求“府中无事”,少给自己添麻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吏员还是“无求备于一人”的为好(《论语。微子》)。
[s:23] [s:29] [s:23]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5-1 21: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29

三是,几近另类地倡导极度懈怠的工作作风。
据《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相国曹参执政几年,“日夜饮醇酒”,成了上班、下班全天候都喝酒的酒君子,创下了古代官场喝酒的最新记录,严重到几乎是“不事事”的程度。九卿之下的官员及自己的宾客 “皆欲有言”,都有些事情要汇报。但是,既来之,就喝之,“(曹)参辄饮以醇酒”。客人们喝点就行了,“欲有所言”,还得办正事才是,结果曹参还是请大家和自己一道继续喝,“复饮之,醉而后去”,始终就没有说话的机会:“终莫得开说”。更为严重的是,自己喝酒就是了,属吏们喝酒他也不去制止,反而纵容。相国舍后园就是属吏之舍,“吏舎日饮歌呼”,不成体统。曹参的从吏实在看不下去,无奈之下,就请曹参游园,希望他能亲自“闻吏醉歌呼”,以便追查。结果,曹大相国“反(身回家)取酒张坐(座位)饮,亦歌呼与(隔园的属吏)相应和”。真是“无为”、懈怠到家了!
其实曹参之所以采取上述执政的风格,绝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有所作为。修正和抵制滥政、苛政,制止各级官员胡乱作为。这就是曹参任相国根据当时经济凋敝的实际的情况,而采取的一种比较适宜的执政作风,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执政方式。
事实证明,这一执政作风和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官员无事生非、节外生枝、滋事扰民,能够冷静地体察民众的情绪,是符合实际的重大措施。在“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的大前提下,曹参对民众不搞指手画脚,对官员也不提各项经济指标,更不以所谓的“政绩”来大力提拔官员云云。
[s:23] [s:23] [s: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5: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30

对曹参执政的第一、第二方面,汉惠帝尙可容忍,惟独第三方面,他实在忍受不了啦!瞧,相国府简直成了酒场了,这还了得?“惠帝(责)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莫不是欺我年少无知吗?我得傍敲侧击他一下!于是,他将曹参的儿子、中大夫曹窋叫来,布置给他这样一个任务:“若(你)归(家),试私从容问而(尔)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然(而)无言(不要说)吾告若是也”。曹窋回家照办,结果不仅挨了曹参二百下笞打,又遭训斥:“趣入侍!天下事非若(你)所当言也!”靠边站,天下大事哪有你说话的份?干好你的本职工作就是了!
在朝会上,汉惠帝埋怨曹参胡乱收拾曹窋,并告诉他:“乃者,我使谏君也!”曹参立即免冠谢罪,以攻为守,连续发问:“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答曰:“朕安敢望先帝?”又问:“陛下观臣能(力)孰与萧何贤?”答曰:“君似(乎)不及也!”曹参的结论出来了:“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已经)明(了),今陛下垂拱,(曹)参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曹参将刘邦、萧何趁机抬了出来,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凭空想象、随意而为,那是有历史渊源的,是有法理依据的。这一手,果然奏效。
很多人并不明白理解,曹参的这番解释与其说是回答惠帝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对惠帝的一种暗示,更是对后党的一种傍敲侧击:一方面,明里是劝戒汉惠帝;另一方面,暗里则是在敲山震虎,旨在劝诫吕后!这里含有曹参为相的高超政治艺术!
[s:23] [s:23] [s:29]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5: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31

原来,曹参之所以借此机会表白自己是坚定地贯彻刘邦、萧何的“规”、实行清静无为方针的,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有所指的。从当时的情况看,能改变刘邦方针的势力,只能是以吕雉为首的后党了。刘邦去世前后,吕雉为代表的后党已经蠢蠢欲动,开始扩权了。如果曹参想对吕太后妥协,轻易地变更刘邦、萧何已经确立的法规,并不是难事。但问题是,那样一来,后党们就会有恃无恐地借机大规模地更改法规、改弦易张,结果很可能会导致天下大乱。那样一来,刘邦、萧何与民休息的方针岂不会落空了吗?现在必须告白天下,既然刘邦、萧何已经订下了方针,我曹参则必须千方百计地坚守之,大家谁都不能动摇,后党们自然也休想动一动!只有这样,尚不稳定的汉政权,才能够保持得住。原来,曹参回答惠帝质问的着眼点之一就在这里啊!
只不过是这种抵制要相当巧妙地进行才是,不能那么直白露骨,吕雉毕竟是皇太后,当年打江山时,也有很大功劳,资格相当老啊!倘若冒冒失失地直接了当地敲打、顶撞吕太后,不是自己找死吗?必须讲点策略才是。
立场必须坚持,方式则必须灵活,这就是曹参面临的难题。因此,曹参通过向惠帝的表态,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以避免与吕太后正面交锋,实在是上策。
汉惠对曹参的良苦用心,似乎读懂了,难怪他赞成道:“善!君休矣!”,双方心照不宣,不要说透就是了。吕后其实也知道曹参的真实用心,但也无奈,毕竟曹参坚守的刘邦生前的政治交代啊!不妨再等等。三年后,曹参去世,吕后这才敢公然破坏刘邦生前“非刘氏不得为王”的遗嘱,软硬兼施,胁迫王陵、陈平,“王诸吕”,杀气腾腾地开始折腾了。曹参的一席话,为“清静无为”方针的实施赢得了宝贵的三年的时间,挺值的!
[s:23] [s:23] [s: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1: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32

不过实事求是地讲,曹参的这番“善”言中,也有逻辑不通之处。
你瞧,前提(两问两答)是正确的,结论(垂拱守职、遵而勿失)也是正确的,可是推论却是错误的,前提与结论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垂拱守职、遵而勿失”,是讲因形势所迫,只能照“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方针办,这里并不牵扯谁人能力高低的问题。并不是说,咱俩(惠帝与曹参)能力低些,就只能“垂拱守职、遵而勿失”。可见这个逻辑不通之处,只是一个托词,要害不再这里。要害是能力较差的诸位,只能贯彻执行刘邦与萧何制定的清静无为的方针就是了。逻辑不通,结论却对,歪打正着,这恰恰促成了曹参的又一历史贡献,这可是不亚于其战功贡献的。
说起曹参的一生,真有多个巧合:单说为将,其战功不如韩信;单说为相,其政绩似乎也不如萧何。但韩信出事了,曹参功居第一;萧何早走了三年,曹参就接力将“与民休息”的政策继续推进。毫不夸张地讲,若论允文允武、文武双全的话,曹参则绝对不在韩信、萧何之下,这就是“综合比较优势”也!。
还有一点更为庆幸,那就是曹参从来就没有受到刘邦的疑忌,有那么点“好人一生平安”的运气,这实在是老天偏爱曹参,这既是曹参的幸事,也是汉初的幸事,更是与民休息政策的幸事。真难得,太令人羡慕了!看,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时代和个人命运,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难怪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班固,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了!
[s:23] [s:23] [s: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主题

285

帖子

461

积分

幼儿园中班

Rank: 2

积分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武双全的曹参33

司马迁是这样评价曹参的:
一,“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之)所以(立功)能多若此者,(关键在于,是)以与淮阴侯(韩信)俱(共同建立的)。及(韩)信已灭,而列侯成功,惟独(曹)参擅(占据)其名。”结果是曹参独享了两人的胜利果实,尽管曹参并没有这样的企图和野心!
二,“(曹)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有理)。然(在)百姓(脱)离秦之酷(政)后,(曹)参与(能参与)休息无为(方针的制定),故天下俱称其美矣!”真是碰巧啦,要不方针和现实咋那么合拍呢?
司马迁将曹参的战功和政绩、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讲到了,十分难得!
班固也将萧何、曹参两人捆在一起,作如下评论:
一,“萧何、曹参皆起秦刀笔吏,当时録録(碌碌无为)未有奇节”,两人几乎是起自最基层,身份也太平凡了,估计没有谁能预见到后来两人能够飞黄腾达吧!.
二,“汉兴,依(靠)日月之末光,(萧)何以信謹守管钥,(曹)参与韩信俱征伐”,两人都能通过不同的路子,完成了建功立业的大计。.
三,“天下既定,因民之疾(痛恨)秦法,(于是)顺(着潮)流与之更始(更新),二人同心,遂安海内”,顺应时代的要求,两人同心协力,以安定汉初形势为重,终于成效卓著,政绩显赫。
四,“淮阴(韩信)、黥布等已灭,唯(有)(萧)何、(曹)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宗臣,庆流苗裔,盛矣哉!”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啊!
班固不厌其烦地历数了萧何、曹参的业绩,再次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与司马迁的见解是完全一致的。
允文允武的曹参青史流芳,不枉来人世间潇洒地走上了一回。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秋,八月,担任了三年相国的曹参去世,谥号“懿侯”。当时的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由此,“萧规曹随”的成语演化而出,它简明生动地讲述了两人之间成功的政治和人事传承关系,被后人引为历史佳话。

关于曹参的文字,到此结束!以后还有关于韩信的文字,有些内容也涉及山东,请老乡们您关注![s:23] [s:23] [s:23] [s: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