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远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招远籍红色艺术家王麦杆的家国情怀

2023-4-4 21: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4| 评论: 0

摘要: 金都招远物产丰富,风景秀美,人杰地灵。先后走出了40多名共和国将军,享有着“地下产黄金,地上出将军”的美誉。此外,还涌现出一大批艺术文化名人,红色艺术家王麦杆就是其中一员。人物介绍王麦杆(1921-2002), ...
金都招远物产丰富,风景秀美,人杰地灵。先后走出了40多名共和国将军,享有着“地下产黄金,地上出将军”的美誉。此外,还涌现出一大批艺术文化名人,红色艺术家王麦杆就是其中一员。

人物介绍


王麦杆(1921-2002),原名王兴堂,1921年生于山东省招远玉甲村。他性格刚直,嫉恶如仇,自幼酷爱美术,青年时立志以木刻为革命武器。19岁时,因张贴自己创作的木刻《日寇的暴行》被投入牢房,1939年后在上海组织“革艺社”“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刀笔社”等,先后主编《革艺木刻集》《铁流版画集》《刀笔集》等出版物。1946年参与组织上海美术作家协会、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曾任新四军美术教员、二野五兵团宣传部干部,贵州省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美协、天津画院顾问。代表作有木刻作品《平籴米》《饥饿之群》《富士山之会》和《放回来的爸爸》等。


家国动荡,信念在心中酝酿

9岁,家乡受灾,全家移居东北黑河;10岁,日寇侵华,一家人从关外流亡到上海闸北;11岁,日寇轰炸闸北,一家人搬迁到法租界……幼年时期的王麦杆生活极其动荡,日寇的侵略,让他颠沛流离。

在上海就读于南方(敬业)中学时,王麦杆参加了爱国运动。18岁时,因创作《日寇的暴行》版画,他被投入监狱,受尽折磨,但坚强不屈。出狱后改笔名“木革”。因“木革”在上海话里的谐音是“麦杆”,“王麦杆”的笔名就此诞生。

为揭露反动派暴行,王麦杆创作了木刻《放回来的爸爸》,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中国现代版画的经典作品。画面中被反动派放回来的爸爸眼部缠着绷带,只能用手抚摸孩子的小脸,而孩子睁大眼睛看着爸爸,满怀心疼和悲伤。作品揭露、鞭挞了虚假繁荣的时弊,显示出对城市贫民的极大同情,对残酷战场的刻画,表达了哀恸却决不妥协的抗战决心。


投身革命,一杆铁笔刻诗魂

 渺小个人的命运总是被刻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被历史激流裹挟前进。虽是中学生,但家国情怀驱使着王麦杆将个人志向融入到国家使命中,不畏牺牲。他敢于将日寇的暴行诉之于铁笔,敢于面对敌人的牢狱而不改救亡之志,以刻刀为笔刺向侵略者和反动派。


1949年,王麦杆加入解放军,从此将艺术为人民、艺术为大众的艺术理想与时代的要求融为一体,创作了《解放军洗衣》《休息时刻》《抢送防汛物资》《春到西藏》等大量反映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木刻作品。

1953年,王麦杆调任天津美术学院(时为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开启了天津美术学院现代版画教学的先河。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其艺术创作又更多地涉足彩墨、水粉、水彩等媒介,同样硕果累累、成就斐然。作品《雁归》《五岳遥通阿里山》等作品展现了共盼统一的浓浓情愫,在海峡两岸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80年,宋庆龄亲笔为王麦杆的《麦杆台湾风光画展》题字。

1984年,63岁的王麦杆返回阔别已久的家乡,在烟台举办了“王麦杆画展”和“麦杆台湾风光展”。并将玉甲村的房子捐献给乡亲们,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村办美术馆——兴家文院。晚年,王麦杆右臂有恙,以左臂绘画,对艺术的痴心终生未移。


 作为一个与时代共命运同呼吸的艺术家,王麦杆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抗战以后我国进步文艺发展的新动向,也将革命文艺和反映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人民文艺贯穿起来,构成了“艺术为人生”“艺术为社会”“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精神谱系。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